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药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13   来源:中华康网   

  【摘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在其病因病机的研究,及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成为目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要手段。本病病因多与外感寒湿,饮食不节,七情过极或房室过度,久病本虚等有关。其病机可归纳为寒凝血瘀、湿浊瘀阻、热毒炽盛、气血虚亏。辨证分型主要有虚寒型、湿热型、瘀滞型、热毒型、气血两虚型。其治疗主要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治则,特别是活血化瘀已成为公认的有前途的治疗原则。包头市扶贫医院中医科刘莉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病因病机   治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是一种发生在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性疾病,多伴有继发性神经病变,主要发生于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尤以下肢多见。病变常累及血管全层,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又称伯格氏病。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年龄在25~45岁间,病程缓慢,多有重度嗜烟历史。其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受累动脉博动减弱或消失,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表静脉炎,严重者可有肢端溃疡或坏死,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受累段狭窄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在其病因病机的研究,及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成为目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要手段。

  一、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又称之为“脱痈”、“十指冷落”。 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灵枢・痈疽》篇谓:“发于足指,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即对肢体发生坏疽的典型描述,并已经认识到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内的“脱疽”疾病的特点。汉代华佗《神医秘传》载:“此症发生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元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这是最早总结出的“脱疽”内服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之后历代医家逐步完善,总结出手术、内服、外敷、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对于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仍有很大价值。

  本病病因多与外感寒湿,饮食不节,七情过极或房室过度,久病本虚等有关。一般因受寒冻过剩;或外伤后引起血管、神经损伤;或饮食不节,忧思或房劳过度,均可使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而导致经络、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病。总结各家所论,其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寒凝血瘀:脾肾阳气不充,阴寒内袭,寒凝导致血瘀。寒湿客于经脉皮肉,搏于津液骨髓,则阻滞脉络,导致气血不能濡养四末,肢端疼痛、坏死,甚而脱落。

  2.湿浊瘀阻:久客湿地或饮食失节,均能积湿酿痰。湿邪重浊粘腻,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致血运失其畅达,使血脉滞而不通,则五趾坏死。

  3.热毒炽盛:房室不节,情志不遂,则肾水亏损,相火偏旺,肝木失养,血不荣筋。膏粱厚味,恣嗜辛辣烟酒,则湿热内生,化为火毒,熏蒸脏腑,致肝败筋死,脾败肉死,肾败骨死,而成脱疽之症。

      4.气血虚亏: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气虚则血运迟滞,血虚则气无所生,血脉瘀阻,络脉失其濡养,而四末气血不能充达,毒邪聚结,气血凝滞,则发生脉管炎。

      此外,罗氏认为脉管炎病人虽然患肢局部反应的是寒证,但除患肢外其他部位如头、胸、腹、背的四诊检查很难找出寒证的表现,而往往表现出心胸烦热,气短,饮食不畏冷热;舌质红干者多,淡白者少;小便黄少者多,清长者少;患肢穿的厚而多,躯干穿的薄而少等阴虚气弱之证。而气弱多是由阴虚而导致。《丹溪心法》客观地提出了“内有血热之变,再受寒冷外搏而凝涩”。《医林改错》中也说:“血受阴虚,久之必生虚热。虚少稠滞之血加上火热之煎熬则成瘀。阴血虚少,气的生化之源不足则气弱,气弱而血液运行缓慢无力,更加重了血瘀。”据此,提出阴虚气弱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要病因[1]。

  总之,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血脉,与心、肝、脾、肾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病之本是阳气不足,气血虚弱,病之标为血瘀、湿浊、热毒凝滞,筋肉经脉,败血腐肉。若病情日久,肢节坏死,创面不愈,脓血不断,可导致气血大伤,变证丛生。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

      对本病的临床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据各地报道可归纳为以下五型:

  1.虚寒型:初起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或足底垫物感,有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小腿沉困、憋胀,步行距离越来越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治疗宜温经散寒,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湿热型:表现为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行走时下肢酸困、憋胀、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现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患肢有时浮肿。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多弦滑或弦数。治疗宜先清热凉血,继而化瘀、散结、利湿。

  3.瘀滞型:表现为患肢怕冷,触之冰凉,疼痛呈持续性,皮肤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脚端皮肤有瘀点。舌质红绛或紫暗,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涩。治疗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4.热毒型:患肢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严重感染,红紫痛剧,肿势散漫,脓液甚多,有恶臭气味。全身症状可有高热寒战,烦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绛,舌苔黄腻、黄燥或黑褐苔,脉弦滑洪大或弦细数。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5.气血两虚型:患者久病虚弱无力,患肢肌肉消瘦,趾端溃疡,创面脓液清稀,久不愈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       

      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历代医家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的基础上,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专方专药。如四妙勇安汤、阳和汤、顾步汤、通脉活血汤一类的方药,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概括其治疗主要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治则,特别是活血化瘀已成为公认的有前途的治疗原则。因其病因虽变化多端,但是其主要病机仍为脉络瘀阻,故治疗时仍以活血化瘀、疏通脉络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唐氏等通过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研究,表明本病并不是单纯的动脉疾病,而是并行的动静脉腔内都有血栓形成,如微血管内血液流速减慢或不清,流态异常,有红细胞聚集,血流呈颗粒状。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病变加重,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纠正微循环障碍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对预防肢体坏死也有积极作用[2]。此项研究也论证了活血化瘀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中的重要性。此外,近年来,虫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示出较好前景。如水蛭、虻虫、V虫、乌梢蛇、地龙、蜈蚣等具有通络、活血、止痛的功能,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很好的疗效。除内服中药治疗外,配合应用针灸、熏洗和外用药粉等疗法,对提高本病治疗的有效率均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还缺乏可靠的治疗手段,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法,绝不是一种药、一种法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分期分型,应用内外合治的治疗是唯一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罗清文. 阴虚气弱――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浅析.吉林中医药.1999,19(3):4.

  [2] 唐丽,许保华,崔松涛. 温阳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观察附56例患者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20-21.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脉管炎的定义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脉管炎疾病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广了。脉管炎,简单说,就是因为血管堵塞而造成的血液不流畅的现象。下面,我们就请专家为我们解答什么是脉管炎疾病。另...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