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发布时间:2015-12-01   来源:中华康网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由于人们对其了解较少及其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致使早期就诊率较低。该肿瘤可以发生在从食管到直肠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部较常见,约占发病人群的63.7%,其次为小肠、结肠和直肠。另外还可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和后腹膜等部位。据我国的不完全统计,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居多,发病的平均年龄约为54.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上将胃肠道间质瘤分为良性、交界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三种类型,但是由于该肿瘤本身具有未定向发展的趋势,包含良性直至明显恶性的过程,目前还没有一个肯定的方案对所有的病例准确区分为良恶性。因此当今医学界更倾向将胃肠道间质瘤定为恶性肿瘤,只是程度上分为极低度、低度、中度和高度四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代文杰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症状略有不同。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约占43.8%,多数患者以便血就诊;腹部肿块约占37.5%,腹痛为21.3%。胃部的间质瘤更容易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痛,而发生在小肠的间质瘤则以梗阻症状较常见。有约4%的患者可见体重减轻 。内窥镜检查(包括胃镜和肠镜)和消化道造影是基本的检查手段,进一步检查还可采取CT和内镜超声,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

  彻底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最好办法,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切除的彻底性与否。但应注意的是,由于该病的恶性倾向,即使手术完全切除,大部分患者仍会复发和转移,且术后可能存在镜下病灶和微小转移灶,辅助治疗则可以预防复发和转移。传统的化疗和放疗对该病并无益处。目前伊马替尼作为一种靶向药物治疗手段已应用于临床,该药是一种肿瘤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仅用于不能手术切除和发生远处转移的病人,而且开始应用于术后的高复发危险患者的辅助治疗。但在应用前应对CD117受体进行检测,该受体阳性的病人对该药反应良好。遗憾的是相关药物价格昂贵,其临床效果需进一步评价。因此目前应强调早期发现和早期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即使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还是存在一定的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复发部位多在原发肿瘤处和腹腔内,远处转移主要在肝脏,约占60%-70%,其次为肺脏和骨骼系统,超过半数的患者有多处器官转移。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临床分期以及初次手术是否能完整切除。食管的间质瘤预后较好,而小肠的间质瘤预后则较差。对于直径大于5cm的肿瘤,预后较差,生存率低,复发率高。据统计资料显示,男性患者的预后同女性相比较差,因此对于男性患者应定时来院复检。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使该病的不良预后已有很大改观。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和恰当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今后治疗的发展方向。提高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和早期就诊率,将极大的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胃肠间质瘤简介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概念,因为肿瘤起源不清,位置多在胃肠之间而定为间质.临床表现跟胃溃疡差不多,不太典型,有一些黑便之类的.往往伴有腹部疼痛和...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