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散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转载)

    发布时间:2016-01-30   来源:中华康网   

  作者:徐燎宇 周 晴 徐杰男 指 导 张云鹏 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通阳散郁 四逆散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胃炎,胃腺体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见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此病在中国传统医学当属“胃痛”、“胃痞”、“腹胀”、“反酸”等病证范畴,具体治疗视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通阳散郁法治疗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通阳散郁方

  

  组成: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10g,熟米仁20g,佛手10g,徐长卿10g。

  

  加减:湿偏重者,加制半夏、石菖蒲;热偏重者,加炒子芩、蒲公英、黄连;寒象明显加吴萸、干姜;有瘀血者加莪术、山楂;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苏梗;纳差者,加炒谷麦芽、神曲。

  

  功效:通阳散郁。

  

  用法:水煎服,日1剂,2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临床应用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并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31~68岁,平均35.34±12.12岁。病程3~6个月6例,6~12个月10例,12~18个月9例,18个月以上者5例。

  

  诊断标准:疾病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胃镜检查: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或出血点。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

  

  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减轻,胃镜检查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治疗结果:治疗30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趋势。

  

  典型案例

  

  患者金×,女,50岁。自觉右季肋部隐痛、胃脘胀满2年余,时有攻撑作痛,嗳气频繁,口干苦,大便不畅,舌质黯,苔薄黄,脉细弦。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以通阳散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通阳散郁方化裁: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5g,熟米仁20g,佛手10g,徐长卿10g,旋复花10g,炒山栀9g。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随症加减服用半年,胃脘胀满疼痛消失,胃镜检查示正常。

  

  按:慢性浅表性胃炎出现胃脘胀满疼痛诸症,病机多为胃气失和,气机不畅,所谓“不通则痛”。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多种因素持续刺激,相互作用,导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故此时当以调整胃气、疏通肝气、散郁止痛为治则。六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升降正常,气机得通则不痛。

  

  讨 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考其临床表现,中医当属“胃痛”、“胃痞”、“腹胀”、“嘈杂”、“反酸”等病证范围。历代医家对本病多有论述,其病因可概括为饮食所伤、情志不遂、外邪客胃、劳倦内伤等,其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大源,乃为多气多血之腑,其气以和降为顺。但凡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中焦气机的升降正常与否与肝的疏泻功能密切相关,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故此病的治疗总以宣阳散郁、调理气血为要,并随寒热虚实的不同而灵活变化。通阳散瘀方中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味药组成,原方用于阳郁厥逆证,主治阳气郁遏,气机不畅所生诸症。在此基础上增熟米仁、佛手、徐长卿几味药,以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正和其病机关键。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达阳气,阳气为身之本,贵在流通,一有怫郁,百病丛生,用柴胡为君药,以应春生之气,使郁遏之阳气条达通畅。枳实能入气分而行气导滞,二药合用升降调气,可增强调畅气机之功效。芍药苦泄破结,通络止痛,与柴胡相配达到疏肝解郁、和解止痛之效。方中炙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而柔肝缓急,和胃止痛。四药合用具有镇痛、镇静、解热、抗炎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佛手片平肝理气,开郁和胃。徐长卿祛风行气,通络止痛,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其具有镇痛、镇静等作用,常用于胃痛胀满诸症。米仁健脾益气,和胃除湿,在《本草述》中有记载:“薏苡仁,有利湿健脾之功效,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于方中可起到健脾和胃、保元益本之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生活调摄及善于缓解紧张情绪。具体而言,饮食方面,注意避免进食质硬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慎食过酸、过辣、过甜、生冷、熏炸等刺激性食物;食要定量,少食多餐,减轻脾胃负担。平时保持心情舒畅,遇事不急不躁,有时学会难得糊涂,切莫斤斤计较。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饭后摩腹,稍作散步,以助脾胃运化。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62.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慢性浅表性胃炎介绍 
慢性浅表性胃炎“泛滥”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检出率达80%-90%。在一些医院,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几乎无一例...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