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眼、皱眉、清嗓子--当心儿童抽动症

    发布时间:2015-01-04   来源:中华康网   

    本文应《家庭医学》之邀而写,并载于《家庭医学》2009,第6期(总374期):49-51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不自主运动,可高达10-24%。当孩子出现不停挤眼、皱眉、清嗓子以及手足不由自主的快速运动时,则应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小儿神经或心理行为科室去看看是患了抽动症。遗憾的是,由于本病的医学知识普及不够,并未引起大多数家属的注意,另一些则由于抽动症的表现的复杂性,经常或反复在眼科、五官科和呼吸科等反复诊治无效。那么抽动症到底是怎么回事?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钟建民

  抽动症的易患因素

  抽动症病因复杂,至今在医学界尚无定论,但倾向于不是单一病因而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是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一般认为有以下因素的儿童容易罹患抽动症:

  1.遗传因素:家庭中如有抽动症患者则发生本病的机会要比没有者明显增高,故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

  2.围产期损伤:母孕期高热、难产、产时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腹产等病史的儿童。母亲孕期抽烟可以增加抽动症的严重程度,并使合并强迫症的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8倍。

    3.感染因素: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肝炎等各种感染后,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抽动的突然起病,因此本病又有伴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英文缩写为PANDAS)之称。

    4.精神因素:惊吓,情感激动,忧伤,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的动画片、受惊吓等。

  5.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家长对小孩管教过严、不良家庭环境等。

  6.药源性因素:儿童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或中枢兴奋剂者。

  7.脑部受损:癫痫,脑外伤或各种原因所致轻微脑功能障碍等。

  8.饮食因素:长期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或防腐剂的食品。

  9.易患年龄与性别:大多数抽动症起病于2-15岁,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为发病高峰人群。90%在10岁以前起病,以5-9岁最为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至少要多三倍以上。

  发病症状

  抽动症状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常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眨眼被认为是抽动症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可以自我短暂控制,入睡后消失或减轻,感冒、腹泻、疲劳、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时可加重或复发。有加重与缓解相互交替的过程。

  运动性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无目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症状通常始于头面部,症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累及部位可以沿头面部、颈部、肩部、上肢、躯干和下肢的顺序发展,部位可为单个部位或多个部位。面部肌肉抽动多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头颈部肌肉抽动则表现为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躯干部肌肉抽动则为挺胸、扭腰、腹肌抽动;上肢抽动表现为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下肢抽动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运动性抽动进一步分为简单运动性抽动和复杂运动性抽动。简单运动性抽动为突然、短暂、重复无目的的动作,通常是一个或几个较小的肌群受累,呈暴发性,持续时间短,包括多组肌群受累,并可持续较长时间。表现较完整的或较缓慢,似有目的性的抽动,如眼球的转动、面部的抽动而出现某种特殊表情,肩臂或手足做出某种姿势。如突然伸手拍人、触碰家具、打自己身体或肌张力障碍姿势如旋转、蹦跳、挺身或弯腰、吸腹,常遭周围人的误解和厌恶。

  发声性抽动:发声性抽动也分为简单发声性抽动和复杂发声性抽动。简单发声抽动表现为快速地、无意义地单调的重复,如不断地清嗓子、咳嗽、哼声、吼叫声、吭吭声、尖叫声等;复杂发声抽动则发出一些似有意义的短句,或更复杂的句子,也有的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完整语句,如某些语词声、模仿言语、重复言语,但表现为秽语者以成人病例居多,儿童病例少见。发声性抽动普遍具有口齿不清,鼻音及语言延迟、音调的强弱不均等特点。大部分病人是先出现运动性抽动,以后才出现发声性抽动;也有部分病历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同时起病。

  行为问题:近年来,已逐步认识到有一些行为问题与抽动症相关联,其轻重程度不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只表现躁动不安、过度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等。重者则表现为强迫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学习困难、睡眠障碍、自伤行为、情绪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其中以多动、强迫行为最为常见。

  西医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利培酮、泰必利、哌迷清等和拟β肾上腺素能受体药物可乐定。对于合并多动症者可联合应用可乐定或利他林,用药时应同时兼顾抽动和多动症状,否则很难奏效;合并强迫行为者可联合应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西肽普兰、舍曲林等;对于常用治疗药物无效者也可试用氯硝安定、丙戊酸钠、肌苷和托吡酯等。药物疗效因人而异,且每人的有效剂量也差异很大,要求剂量个体化,以期达到最大疗效而副作用最小。同一剂量对有的人可能还未达有效量,而对另一些人则可能达到中毒量,因此各种药物均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为原则,以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调整剂量,切忌自行增减剂量。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儿童抽动症是脏腑失调,阴虚阳亢。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使阴阳失调而致此病。在心则为心气不足,心神失守;在肝则为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在脾则为脾虚失运,生痰化热;在肾则为髓海不充,脑失所养。以上病变导致肝肾阴虚、心脾不足、痰热内扰,引生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对于表现为神思涣散,烦急易怒,多说多动,口干唇红,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的肝肾阴虚型,宜滋养肝肾,潜阳安神,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以神疲面黄、食少便溏、多言而声调不高昂,多动而不暴烈,兴趣多而神思涣散,追忆前事而易于健忘,舌淡、脉懦散或细弱为表现的心脾不足型,宜养心健脾,安神定志,可予归脾汤加减;而以躁扰不宁,烦急易怒,多语多动,脘痞纳呆或呕恶痰多,口渴引饮,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为症象的痰热内扰型,宜清热化痰,开窍宁神,可采用验方清热化痰汤加减。

  中医治疗贵在辩证施治,虽然有些中成药如智力糖浆或静灵口服液等可能对部分患儿有效,但无法根据证候加减,另外部分地区为了服药的方便应用中药饮片颗粒剂进行调配,因失去煎煮才能产生的有效化合物,难以保证疗效。因此建议希望中医治疗的家长应找有经验的中医以汤剂治疗效果为佳。

  心理治疗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精神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治疗的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主要是支持和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适应现实环境。精神心理治疗往往需要医生、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充分合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主要是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患儿消除罹患抽动症而产生的紧张和自卑心理。医务人员应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本病,特别是要让家长知晓患儿所出现的症状是疾病本身的病态表现,而不是患儿调皮或患儿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他们。同时要将疾病的性质和可能的转归向家属进行解释,让家长了解到抽动对患儿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明显影响,也不会因为抽动而使患儿变傻,更不会发展为精神病以达到消除患儿家长一些不必要的思想顾虑,消除他们因不了解这类病情到底有多严重而出现的过分紧张与担心,并取的他们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家长对患儿正确教育及耐心帮助。要给患儿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合理安排好患儿的日常生活,要鼓励和引导患儿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可开展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适当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建议尽量不玩电子游戏和观看恐怖电影或电视,不要勉强患儿做一些患儿极为反感的事情,如强迫练琴、超额的课外作业等。对于学龄儿童,要和学校老师和同学作好沟通工作,应向患儿的带教老师讲解有关的医疗知识,使老师能够理解患儿所出现的一些异常动作是病态,而不是故意捣乱;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取笑或歧视患儿。也要教育周围人不要取笑患儿。对于发展同伴关系有困难的患儿,有必要进行社交技能训练。争取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患儿均能予以关心和理解,增强患儿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对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者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行为治疗

  多发性抽动症的行为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正性强化法、消极练习法、集结练习法、自我监督法、松弛训练和行为反向训练等。正性强化法要求家长帮助患儿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只要患儿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患儿逐渐消除抽动症状。消极练习法是根据多次重复一个动作后可引起积累性抑制的理论。可令病人在指定的时间里(常于15-30分钟),有意识地做重复做某一种抽动动作,随着时间进展,病人逐渐感到疲劳,抽动频率减少,症状减轻。集结练习法是故意让抽动动作进行一段时间,然后再休息一段时间。抽动动作的快速重复可导致“反应性的抑制”和抽动动作的减少。自我监督法是鼓励病人通过自我监督以达到减少或控制抽动症状。令病人每天在指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不自主运动详细记录下来,如抽动的次数、频率与环境有无关系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可增强病人对抽动的意识,并努力去克服。此法适用于较大儿童和成人。最常用的松弛训练方法是渐进性放松,让患儿以系统的方法去轮换地紧张、放松每一肌群。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固定的训练程序,反复练习,以达到全身放松。行为反向训练也称为习惯颠倒训练,对减轻或缓解抽动症状是有效的,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应用一种与抽动相反的或不一致的对抗反应,从而控制抽动,即利用对抗反应来阻止抽动。例如,对于抽动累及前臂伸肌的病人,每次当他意识到要发生抽动时,训练收缩相应屈肌。对于发声性抽动,对抗反应可采用紧闭嘴,通过鼻腔进行慢节奏呼吸,以阻止发声性抽动发生。若为鼻部发声性抽动,则通过口腔可进行慢节奏深呼吸。

  家庭配合及其预防

  1.饮食:尽量少吃含有食品添加剂(包括各种色素)或防腐剂的食品和所谓的“垃圾”食品,尽可能吃新鲜、没有污染和少有色素添加剂的东西。由于抽动症患儿大多表现为阴虚阳亢,因此,在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以免更耗阴精,更助阳亢之势。另外少喝可乐、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及带色素的饮料,少吃方便面,膨化食品、奶酪、巧克力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服药期间特别注意尽量少吃姜、葱、蒜、羊肉、驴肉、海鲜、生冷食品、忌烟酒。

  2.预防感染:在临床上通常看到不少小孩当治疗使大部分症状甚至完全得到控制后,一次感冒又可以使症状加重或复原,所以预防感冒等各种感染可以减少抽动症的发作。

  3.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本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尽量不要在小儿面前暴露父母的矛盾和夫妻吵架,要求小儿不能做的事,首先应当自己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4.正确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期望值很高,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抽动症的发生和儿童紧张的情绪和外部的压力直接相关,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或排除,就很难彻底治愈,已经患有抽动症的儿童,他们的内心都比较焦虑,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有研究认为,孩子“缺少玩伴”,过多依赖于电视和电脑,可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建议平时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剧。鼓励儿童与邻里、同学等玩耍,多带小孩进行户外活动等。

  5. 战胜疾病的胜信心:当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后,家长要冷静。虽然此病治疗较麻烦,但大部分预后良好,特别不要在患儿面前讲此病的难治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所患疾病是可以治好的,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主动和同学交往,以增进友谊。当影响学习使成绩下降时,要知道是暂时的,通过加倍努力后会追上或超过别人的。当不能控制的抽动和发音,影响注意力的集中,作业完成困难从而有可能影响学习成绩,是疾病所为而非患儿品质问题。这种学习困难是可逆的,随着病情好转,学习成绩亦可随之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对儿童抽动症既不能轻视,也不要惊慌失措乱投医。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什么是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我们都曾见过一些孩子反复眨眼睛、耸肩膀或时不时地发出单调而令人不快的声音。也许我们只是认为这是孩子的不良习惯而已。其实不然,这些孩子有可能患有抽...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