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律失常

    发布时间:2016-01-26   来源:中华康网   

   

  先天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病中虽然只占少数,但是,病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新的药物的不断涌现以及手术治疗的开展,先天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有了极大的改善,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不断进展,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将给先天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希望。

  预激综合症西京医院儿科成胜权

  【概述】

  预激综合征(ventricular preexcitationsyndrome)又称沃-帕-怀综合征(Wolff Parkinson White Syndrome,WPW综合征),系心房与心室间存在附加传导束,又称房室旁道,使部分心室提前激动。小儿发病率为1/1000~2/1000。多数预激综合征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少数见于三尖瓣下移畸形,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三尖瓣闭锁、右位心、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心肌病等。此外,尚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病因及发病机理】

  通过心脏电生理研究,已证实预激综合征是由于心房与心室间存在附加传导束引起。组织学证实的房室附加传导束有:①房室副束即肯氏(Kent)束:位于房室沟的左侧或右侧,连接心房与心室,预激综合征多由此束引起。②房束副束即詹姆(James)束:为后结间束的另一纤维,绕过房室交界区的上部及中部而与房室束相连。③束室副束又称马汉(Mahaim)束:连接房室交界与室间隔。以上附加传导束可单独存在或并存。

   正常心脏冲动的传导从心房下传到心室要通过房室交界区,有生理性延缓(约0.04~0.05秒),故一般P-R间期在0.10~0.12秒以上。当心房与心室之间存在附加传导束时,冲动从心房下传到心室,同时通过房室间的附加传导束和房室交界区两条途径。因异常的房室传导束越过了房室交界区,故冲动提前到达心室,使一部分心室肌预先除极,因此P-R间期缩短。这些异常的房室传导束是由普通心肌细胞组成,传导速度较心室希-浦系统慢,只能使一部分心室肌除极,致QRS波起始部分畸形而粗钝,形成预激波(δ波)。而由正常房室交界区下传的激动到达心室,循正常传导纤维--房室束、束支及浦顷野纤维迅速传播,使尚未除极的大部心室肌迅速除极,故预激综合征的QRS波较正常增宽,时间延长,而从P波到QRS波结束时间(P-J时间)仍正常。房室旁道具有前传及逆传功能,其前向传导速为300~400mm/s,较交界区快,而不应则较长,可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形成折返环路,有适时的房性或室性早搏,即可导致房室折返心动过速。部分病例旁道前传极为缓慢,甚至丧失前传功能,则心电图无心室预激表现,称为隐性预激综合征,由于旁道仍保留逆传功能,故仍可发生房室折返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预激综合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变异较大,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可以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心力衰竭或猝死。

  1.心动过速  心率可以达200~300次/分,婴儿期最易发生,发作时可以伴有面色苍白、精神差、食欲差,60%~90%在1岁内消失。

  2.心功能不全  主要是由于持续异常的心动过速导致,表现为呼吸快、尿少、面色苍白、肝大等。

  3.猝死  儿童发生率低,如果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时,相对危险性增加。

  【鉴别诊断】

  预激综合征,心室激动顺序异常,故可产生与心室肥厚或束支传导阻滞相类似的图形。如不注意P-R间期缩短,而仅注意QRS波增宽,往往可造成误诊。A型预激综合征可误诊为右室肥厚,但后者电轴右偏,P-R间期正常;B型预激综合征可误诊为左束支传导阻滞;C型预激综合征可误诊为右束支传导阻滞,鉴别见表1。

  表1  典型预激综合征与束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预激症候群

  束支传导阻滞

  P-R间期

  缩短,婴幼儿在0.08秒以内,年长儿在0.10秒以内

  正常或延长

  QRS时间

  增宽,婴幼女儿≥0.08秒,年长儿>0.10秒以内

  显著增宽

  P-J间期

  正常婴幼儿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预激综合征概述 
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的概念是Durrer等医生于1970年首先提出的,是指心脏由于存在异常的电传导通路而引起心脏发生...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