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疾病的相关病因

    发布时间:2016-02-19   来源:中华康网   

  眼病当中斜视疾病较多见,会有很多的小宝宝出现斜视的症状,让他们的眼睛方面受到了极严重的伤害,目前来看会有很多的因素引起斜视的出现,这是家长们应当多去了解的知识了,在这里介绍一下斜视的主要发病因素有哪些呢。

  斜视的病因:

  多数患者在幼儿时期由于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常常被家长发现,送去医院诊治,才确诊为是斜视。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调节学说,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双眼反射学说,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解剖学说,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遗传学说,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眼睛有任何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诊治。儿童在刚开始练习写字的时候往往会养成姿势不正的习惯,家长应时时提醒,避免由于姿势的错误引起眼睛的斜视。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手术时机以6~7岁前为最佳。眼位能否长期保持稳定、立体视能否建立仍需定期随访。治疗斜视要积极配合治疗,治疗结束后也要坚持眼睛保健,避免复发。儿童患者往往自控力较差,患者的家长务必要更加对孩子的事情上心,及时督促纠正儿童的治疗和保健。

  斜视的症状表现:

  正常情况下双眼运动必须协调一致,使双眼能够同时注视单一目标,这种功能需要双眼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双眼视物时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肌肉协调运动,以双眼水平向运动为例:当向右方注视时,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收缩,同时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松弛使双眼向右侧转动,其转动角度要保持相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还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以协助眼球转动并维持眼球的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在眼球运动方向起牵引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称配偶肌,而与这对肌肉起主要对抗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称对抗肌。

  当眼球向垂直方向运动时,由于有多组眼外肌参与运动,故不但有配偶肌,尚有协同肌协助作用于运动方向,其相反方向亦有直接对抗肌和间接对抗肌,使协同运动更加复杂化。各方向眼球运动的配偶肌和对抗肌如表4所示。双眼眼外肌协同运动遵循两条规律:其一为一条眼外肌的收缩必同时伴有它的直接对抗肌的松弛,否则眼球不能灵活转动,此规律称为sherrington定律。其二为起自中枢神经系统使眼球转动的神经冲动,一定同时和等量地抵达双眼,否则双眼无法注视同一目标,此规律称为hering定律。由于眼球运动的这些规律性,才形成了人类双眼单视的基础。

  双眼单视指双眼同时注视单一目标,使目标在双眼黄斑部聚焦成像,传导至大脑视中枢重叠成为一个完整且具有立体感觉的单一物象的过程。这种功能是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双眼前移至面部前方平行位置,双眼视野大部分重叠,具备了双眼单视的基础。出生后由于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经常转动眼球,运用注视和再注视反射。这种反复协调的双眼运动,使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影象经常不断地在大脑视中枢融合为一个物像,日久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双眼单视功能。故双眼单视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双眼单视功能可分为3级,首先是双眼能同时感觉到同一物。

  通过认识这些知识之后,我们对于斜视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了一些了解了,斜视给患儿的眼睛带来了十分严重的伤害,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将斜视加以重视,需要让我们的孩子避开此病的病因,展开斜视的预防才可以。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斜视儿童的症状 
我们都知道,斜视好发于儿童,很多家长不了解斜视会产生的症状,因此不能早期发现孩子的疾病,下面中华康网为大家介绍斜视儿童的症状。1.眼位偏斜:有时父母不宜发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