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现状和危险因素

    发布时间:2015-07-06   来源:中华康网   

  
一、双相障碍的概念
         
    双相障碍(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   症状。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 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科张庆彬

  二、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1898年,克雷丕林首先提出双相概念。
※1957年,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和双相。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病人大多数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1980年,美国的DSM―Ⅲ将双相障碍病程中伴有短期精神病性症状的M发作或D发作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疾病实质性的区分。
国外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国外)
※ 70―80年代终生患病率为3.0―3.4%。
   90年代上升到5.5―7.8%(1999)。
   2002年的流调结果为5―7%。
   双相Ⅰ型患病率为1%,双相Ⅰ型和Ⅱ型合并为3%,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
※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
 中国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国内)
※国内缺乏系统的调查,不同地区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相差悬殊。大陆仅为0.042%
 (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台湾省(1982―1987)在0.7―1.6%;香港特区(1993)男性为1.5%、女性为1.6%。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流调方法学的差别。

  双相障碍的诊治现状(1)
※诊断率低
1、欧美国家(2000)资料显示,BP患者发病8年才能得到确诊。
2、因为BPⅡ型占BP70%以上,而BPⅡ型的躁狂相只表现为轻躁狂,往往不被病人、家属和医生重视。因此,50%的双相抑郁被误诊为单相。
3、80%的BP在确诊前被误诊为UPD、Sch。
4、2002年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 DD中约有50―70%实为BPⅡ型。
5、37%的双相抑郁患者在有过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后,在精神卫生机构仍被误诊为单相抑郁(2000)。
6、1995年调查发现,35%的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转相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其中23%的患者成为或加重了快速循环发作,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
7、1994年出版的DSM―Ⅳ仍将抗抑郁剂诱发的M或HM归为药物所致的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的诊治现状(3)
※双相障碍的整体识别率较低
      40年来对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研究发展很不平衡,BP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DD。但与DD相比,BP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Ⅰ型:往往将严重的躁狂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精神障碍。
 Ⅱ型:漏诊率更高,常将抑郁后的HM状态错误的认为是抑郁状态的恢复。
双相障碍的诊治现状(4)
       不重视BP家族史和病前人格特点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双相障碍的治疗率较低
  国外文献报道,接受正规治疗的不足50%,国内的正规治疗率更低。
  由于大量的误诊,单一的抗抑郁治疗导致的转躁或快速循环发作使治疗更加复杂化。
 
三、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

  ※遗传是双相障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Sch、重性DD等更为突出。
      双相障碍可能与第5、第11号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有关,但研究结果缺乏良好的重复性。
※遗传因素在后代中逐代减半。因此,隔一代会减少一半的发病风险。

  ※年龄
      双相Ⅰ型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双相Ⅱ型平均为21.7岁。总体上发病的高峰年龄在15―19岁。比抑郁症发病年龄早。
      发病较晚的双相障碍患者,病情往往较轻,但发作可能较为频繁,且躁狂相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性别
      双相Ⅰ型障碍男女患病机会均等,为1:1;双相Ⅱ型则以女性常见(1997)。
      男性患者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女性患者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更容易在更年期、产后发作(1998)。
   
※地域、种族和文化
      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种族与文化背景之间BP的发病率、患病率和表现形式都非常相似(1996)。

  ※季节
       部分BP患者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月)为躁狂发作。
 
※社会经济状况
      抑郁症多见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而BP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似乎缺乏明显的关系。

  ※婚姻和家庭因素
      BP在离婚或独居者中更常见。

  ※社会心理因素
      负性的生活事件(考试失败、失恋、失业等)。
  
※人格
      情感旺盛性人格特征(明显外向性格、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少)者易患BP。
      环性情感素质的人格特征也是易患因素。
      具有上述两种人格特征的人出现抑郁发作时,应警惕BP的可能性。在使用抗抑郁剂时,应特别注意诱发躁狂的问题,应按BP处理为宜。
 
※物质及酒精滥用
     国外报道BP常常合并有物质及酒精滥用,这是一种共病现象,共病率高达40%。

  
石家庄市    张庆彬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认识躁郁症 
躁郁症是一种双极性的情感疾患。此种疾病的特性是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与忧郁发作(depressiveepisode)交互或混合地出现。其中躁狂发...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