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身心共谋的错(2)-恋童类型原因及防范措施

    发布时间:2016-01-10   来源:中华康网   

  恋童癖的类型

  按照性行为对象的不同,恋童癖分为同性恋童癖和异性恋童癖;

  按照交往方式,恋童癖又可分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咨询黄薛冰

  1固定型:这种类型的恋童癖者从未与同年龄的成人建立一种性关系,只有儿童才能引起他的性兴奋。

  猎取对象:熟悉的儿童,如邻居家、朋友乃至亲戚的孩子。

  行为特征:首先是与孩子们玩耍,用玩具和食品引诱儿童,获得儿童的信任和友谊,然后借玩游戏之名与儿童发生性方面的接触。

  2退化型:此类恋童癖者早年生活尚正常,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过正常的异性恋史,有的甚至已结婚成家。但是当家庭、学习、工作等方面出现压力或遇到重大精神刺激后,由于自我人格的不成熟,又回复了不成熟的性表达方式。这种恋童癖者多数会为自己行为自责内疚。

  猎取对象:不熟悉的儿童居多。

  行为特征:对儿童的性行为带有冲动性并且常常是把它当做缓解某种生活压力的手段,不少人还同时伴有酗酒现象。

  3攻击型:此类恋童癖者是最危险的“恶魔”,不仅性对象异常,性行为的方式也有问题,具有暴力和虐待的特征,对儿童造成不可想象的摧残。

  猎取对象:多数是不熟悉的儿童,尤其是流浪儿等弱势群体。

  行为特征:行为残忍变态,经常会故意伤害儿童的性器官,甚至杀死儿童。他们的行为经常是固定的,会多次犯罪并怙恶不悛。

   

  恋童癖=超级自恋?

  目前社会上已经逐渐接受了同性爱,也认同“性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观点。但因恋童癖的对象是未成人的儿童,所以格外受到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制裁。如果抛开法律不谈,单从精神病学上理解,其实恋童癖与其他的性变态(偏离)一样,都是退化的象征。

  评价性行为是否变态,一般是评价它是否以生殖为目的。常态的性是发生在男女性器官之间的、可以繁殖后代的。可以说,除此之外的性行为都是“非正常的”。但这种评价只针对成年人,并不适用于儿童。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也是具有性生活的。只不过,儿童的“性”是广泛意义上的,更多地与安全、舒适和温暖有关,而与生殖无关。儿童的性快感多数也来源于口唇和肛门,与生殖器没什么关系。因此如果一定要评价的话,儿童的“性”可以说都是“变态”的。

  对于个性特征不成熟的人,在性心理的发育上也往往不成熟。由于某种原因,他们的性发育“停留”在儿童期的某个阶段,表现出儿童“非常态性”的特征。对于他们来说,“性”也许只是妈妈的抚摸、甜滋滋的奶嘴、肛门用力大便的感觉。如果终身不能从这个阶段走出来,就会出现形形色色,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各种性变态:如“恋老癖”、“恋物癖”、“恋粪尿癖”等。

  对于恋童癖来说,他们性对象之所以选择儿童,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走出儿童期“自恋”的阶段,所以在性爱对象的选择上以自我为模型,喜欢童气十足的“小不点”。而他们在与儿童的接触当中,将未长大的自我投射到儿童身上,获得一种替代的满足。只是他们未成熟的心理与已成熟的生理结合起来,所以并不单单只是儿童分享食物、游戏,还会侵害儿童的性器官。可以说,这是不成熟的性心理与已成熟的性生理之间携手共谋的“罪恶”。

  因此,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恋童癖者多数是性格怯弱、自卑的人;为什么他们多数对自己性能力感到自卑,甚至经常阳萎――缺乏成熟的性能力;也能理解为什么在遭遇挫折、被成年人群体边缘化后,这些人尤其会转向“恋童”――压力下容易出现幼稚化的行为方式。实际上,这些恋童癖者在对儿童进行性侵扰的过程中,不只是身体的性欲得到满足,更多满足的是心理上的需求,比如幼年时父母对自己的忽略。

  所以,让我们记住弗洛伊德的一句话――“变态的性生活即婴儿的性生活”。

   

  识别和防范

  不管我们如何从心理学上去理解恋童癖者,但他们的确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莫大伤害。在这么多恋童事件曝光以后,识别和防范恋童癖者,保护自己的孩子,成为家长们最急需补上的一课

  一、识别:恋童癖者不会在自己的脸上贴标签,相反,他们往往看上去还是正常的不得了的人。但是他们会找各种机会接近儿童,有人还会伪装成篮球教练、红豆不是还担任了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吗?所以,这一点暴露了他们,那就是:对孩子有异乎寻常的兴趣,花大量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过分关心和体贴。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人,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正常思维不能理解他“对孩子们的奇怪喜爱”,那么提高警惕不是坏事。

  二、规范儿童的活动范围:小时候,家长总是叮嘱我们:不要拿陌生人的东西、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到陌生人家里去……看上去老生常谈,其实都是保护孩子的真知灼见。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可以自由活动范围,不要去酒吧、游戏厅这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也不要单独去“认识的叔叔”的家里――除非您已知情同意。

  三、儿童的教育:教育总是最重要的。虽然不至于用狼外婆来吓唬孩子,但必须让孩子明白外面的世界有哪些危险,让他/她对主动接近他/她的大人有所防备。另外要询问孩子每天主要的去向和活动。很多时候,“坏人”都会威吓或诱骗孩子不许他同家长讲,这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变化,检视他/她无故多出来的物品(过分焦虑父母应有所控制,不要以此作为您成为克格勃的理由),装作不经意地询问,都有助您发现蛛丝马迹。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性心理障碍的介绍 
性心理障碍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人性冲动的一种主要方式的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