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漫谈

    发布时间:2015-11-14   来源:中华康网   

  小吴,女,34岁,职员,上初中时,喜欢一位男同学,高大帅气,且学习成绩很好,但自己长相普通,成绩平平,所以很自卑,不敢向对方表白,甚至不敢和他说话,平时遇到他就紧张,有这位男同学在场的场合自己的行为举止就不自然,逐渐发展到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感到不自在,尤其是在一群人面前走过时,感觉到大家都在注视着自己,常紧张得不知道该迈哪一条腿,眼睛盯着地面,不敢看任何人,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上课时也不敢主动发言,被老师叫到时非常紧张,感到自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之后逐渐去其他公共场合时也紧张,如坐公共汽车,老觉得别人在盯着自己看,很拘谨,不敢看任何人,十几分钟的路程感觉象好几个小时那么漫长。为此不敢出门,能呆在家里就呆在家里,也不愿与人交往。这样一直持续至今。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于宏华

  小李,男,19岁,大一学生。上高中时,同桌很喜欢在上课时小声回应老师讲课的话,这让他很反感。曾经和同桌沟通过几次,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回应老师的话,但同桌答应后,仅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很快就旧态重萌。自己也不好意思老是说他,就通过咳嗽、动肩膀等动作暗示同桌,希望他能收敛一些,但同桌似乎丝毫没有感觉到他的暗示,依然如故。这让他很生气,感到同桌在故意气他,于是自己更加频繁得做这些动作,同时又觉得后面的同学都在盯着他看,觉得大家都能看出他做这些动作很做作,不自然,同时觉得别人的咳嗽或动胳膊等动作都是针对他的,暗示他们不喜欢他,所以就很关注周围的同学有没有人做这些动作,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成绩下降。后又逐渐发展至外出到公共场合,如坐车、去医院里甚至在家里,每当别人有咳嗽、清嗓子等声音或动动胳膊等时就觉得是针对他的,虽然自己也知道他们可能不是针对自己的,但就是控制不了这种想法,而且总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不适当的,很担心别人的看法,为此很痛苦,不敢去上课,也不敢去其他公共场合。

  诊断标准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很典型的社交恐怖症,什么是社交恐怖症呢?社交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一种,即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讲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社交恐惧症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 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 必须处于社交场合或必须与人接触时会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紧张、面红耳赤、出汗、口干、心跳加速、头晕、恶心、震颤、全身甚至是两腿无力感等。

  3 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患者会有意或极力回避社交场合,避免去公共场所及需要与人接触的场合,以至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4 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的,但就是无法控制,所以很痛苦。

   

  病理心理机制

  社交恐怖症多起病于青春期,只有少数起病于20岁以后。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对于社交恐怖症的形成不同的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解释。如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认为社交恐怖症的形成与童年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期冲突有关。儿童在进入俄狄浦斯期后(通常是3岁到5岁)会爱慕异性父母,并与同性父母竞争。假如儿童感到异性父母是爱自己的,但异性父母同时传达给儿童的信息是你爸爸(对男孩而言)或你妈妈(对于女孩而言)才是我最合适的伴侣,虽然你很好,妈妈(对男孩而言)或爸爸(对女孩而言)很爱你,但你还小,只能当我的孩子,而不能成为我的伴侣。儿童会感到自己是被异性父母接受的,只不过因为年龄的关系,自己不能成为爸爸或妈妈的伴侣。儿童就会向同性父母认同,希望自己以后能长大成为像爸爸那样的男人,以娶到像妈妈那样的女人,或长大成为像妈妈那样的女人,以嫁给像爸爸那样的男人。这是俄狄浦斯冲突的合理解决。但假如儿童感到异性父母不喜欢自己,但同时又是诱惑性的,儿童就会一方面对异性父母充满性的幻想,一方面会为自己的幻想和冲动而内疚,会感觉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或所作所为是不适当的,同时因为异性父母不接受自己而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是笨拙的,没有魅力的。这就为青春期发作的社交恐怖症埋下了病根。如在小吴的案例中就是这样的。在小吴眼里,她的父亲很帅气,也很有才华,但对自己和姐姐很严厉,很少夸奖她们,多是指责或忽视,她感到父亲对姐姐还好点,尤其不喜欢自己。她父亲同时又是个水性杨花的人,多次在外面有外遇。小吴的母亲最终因为不能忍受父亲的行为而与他离婚。姐姐归父亲抚养,自己则随母亲改嫁。这更加深了小吴认为父亲不喜欢自己的想法,她为自己不能赢得父亲的喜欢而自卑。但因为她父亲又是诱惑性的,小吴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恋父冲动感到羞耻。青春期(初中时)小吴遇到了喜欢的男孩子,一切潜在的冲突就爆发了,她一方面喜欢这个男孩,一方面又自卑,最要命的是她会为自己喜欢异性的冲动感到羞耻,认为这个不应该的,不能被接受的,其实这种羞耻感来自她俄狄浦斯期的乱伦禁忌。所以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社交恐怖症状。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患者的症状形成与父母强加的价值条件有关。所谓的价值条件就是个人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而把他人的价值观念当成自己的生活准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对于幼儿来说,父母的爱和接纳非常重要,父母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无条件地接纳和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带有各种条件,或者说会对孩子提各种要求,比如要听话,表现要乖,要勇敢等。孩子做到这些了,父母才会接纳和爱他们。但这些要求常常与孩子与生俱来的机体感觉不一致,所谓的机体感觉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真实体验以及这种体验能否满足自我实现倾向的需要。儿童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就会压抑自己的机体感觉,转而按照价值条件行事。而价值条件来自他人,不是自己经验的结果,所以是教条和僵化的,不能随着情况或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儿童就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一旦失去了机体感觉的指导,儿童就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行事才能得到他人好的评价。第二个案例中的小李就是这种情况。小李的母亲从小对小李要求很严格,会管他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买什么样的衣服都要听妈妈的。否则妈妈就会不高兴,这是小李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为了能得到妈妈的爱和肯定,小李压抑了自己的机体感觉,几乎完全按照妈妈的价值条件行事。因此他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偶尔表露一下,就象他对同桌做的那样,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发生怀疑,并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担心是否会不适当,而出现社交恐怖的症状。

  治疗

  社交恐怖症需要综合治疗,既包括药物也包括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可给予抗抑郁剂如盐酸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加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富马酸喹硫平等以增强疗效,如焦虑情绪很明显,还可短期给予抗焦虑药治疗,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及丁螺环酮等。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对于减轻因焦虑产生的心悸、震颤,因害怕而发抖等反应很有效。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动力取向的治疗及家庭治疗等。

  行为治疗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同时给予社交训练。即为病人安排一定的社交处境,最初是病人比较熟悉、不太紧张的情景,适应后再逐步安排不太熟悉的社交处境,以逐步提高患者的社交水平,降低焦虑和恐惧心理。

  认知治疗:即改变患者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在社交恐怖症的患者的自我贬低对患病有重要作用。他们本来就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对自己又要求过高,恨不能以自己超群的口才和举止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和喜欢,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我挫败,最后出现社交恐惧的症状。所以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可起到治疗的作用。

  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是比较深层次的治疗,常需时较长,通过治疗使患者逐渐领悟到自己症状背后的潜意识冲突,增强自知和自我觉察力,从而减轻症状,并完善患者的人格。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社交恐惧症的定义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神经症的其中一种,属于恐惧症的一种亚型,以对外界有强烈的排斥感为主要表现。因患者对社交生活和群体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和社交障碍。社交恐...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