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求医的疑病症患者:与北京晨报记者武烨岚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6-01-07   来源:中华康网   

  

  赵丞智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 

  身体不舒服,找医生看病,是所有人的一种正常行为,但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几乎从未停止过求医问药,他们认定自己已经患上了某种“大病”或“绝症”,对自己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振振有辞。他们总是怀疑医生的诊断结果,每天因为焦虑、绝望、无助而痛苦不堪,同时还不得不承担这本非必要的沉重医疗费用……心理学将这样一种疾患称为“疑病症”。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赵丞智

   

  案例1:

  患者情况:齐某,男二十一岁,某政法大学学生。

   

      齐某自小体弱,性格内向,常常喜欢独自沉思,自称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他在高中时,读了美国一部医学惊险小说之后,便怀疑自己脑子里长了肿瘤,好长一段时间终日忐忑不安,总认为自己得了绝症。他于是开始四处求医,CT、B超……能检查的功能都检查了,但是所有的体检结果都表示,他的身体没有问题。但是他根本不相信这样的结果,反而认为是大家都在“安慰”和“欺骗”他,让他“平静地、不知情地死去”。于是他越来越固执地认定自己已经命不久长,变得精神恍惚、食欲减退、神经衰弱……体重剧减之后,他更加认定自己的“绝症”无法治愈,于是开始给家人写遗书、在聊天时突然谈到生死的问题、甚至考虑过自杀……让他的亲友长时间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但是又对他的这种行为不知所措…… 

   

  案例2:

  患者情况:张某,女三十五岁,某公司财务人员。

   

  张某在半年前,突然感到心跳快,胸口闷,经检查心脏没有问题。但是她不相信,又到另一家医院检查。结果还是一样。于是,她认定这些医生水平低或不负责任,没有把她严重的心脏病检查出来。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她辗转十多家医院,却始终没有检查出来问题。但她却感到“心脏病”越来越严重。她开始胡思乱想:“可能是我的心脏病没治了,要不各家医院怎么都不肯收治呢?”她越想越怕,越怕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觉得心脏跳得快。以至于渐渐开始心悸气促、两腿发软、头昏脑胀,站立不稳……最后心理医生判断,她又确实有病,不过不是心脏病,则而是心理疾病――疑病症。

                                                   

  疑病症的主要特点就是“诱发”、“怀疑”和“求证”

   

  晨报: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心态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患有疑病症了呢?

   

  赵:疑病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怀疑”。患者怀疑自己得了某种具体的、常见的病症,如心脏病、肿瘤、乙肝、艾滋病、性病等等,往往是比较可怕、致命的疾病。而这种怀疑常常会导致患者情绪上产生焦虑、急躁、抑郁等等负面现象。而这样的怀疑,多是由于某些“诱发因素”的出现而产生: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常常体现在异性关系方面的障碍,如缺少异性伴侣、夫妻关系紧张等等)、某些突发的精神创伤(如天灾人祸、失恋、外遇、离异、退休、子女离巢、伴侣去世等等)、学习压力,而且疑病症患者往往原本就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怀疑自己有性疾病的患者,则常常是有过不洁的性史等等。

   

  虽然疑病症患者并没有真正患上他们所怀疑的疾病,但是他们会去坚持不懈地寻找自己得病的“证据”,而这些证据大多是没有根据的。比如怀疑自己患肝癌的人,会感到自己胃口不好、消化不好,但他并不知道这种现象只是由于焦虑情绪所致。因此,虽然疑病症患者能感到“身体不适”,但是他们的身体却依然是健康的,在医院也都不会检查出什么问题。然而他们并不相信医院的检查结果,因此在行为表现上,就会出现不停、反复求医问药的异常行为,看完甲医生去看乙医生,去了A医院再去B医院,以至于“看病”会最终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原本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此外,由于疑病症患者不信任医生的诊断结果,他们会主动购买、阅读、学习与自己“疾病”有关的书籍,就自己的诊断结果与医生辩论,强调和坚持自己的“病情”,推翻医生对他的诊查结果。因此疑病症患者中有很多人都掌握了不少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疑病症并非“妄想症”

   

  晨报:很多人将这种疑病症归于“妄想症”的一种,认为疑病症患者是比较严重的“妄想症患者”。是这样的吗?

   

  赵:疑病症与“疑病妄想”是两回事。疑病症属于心里障碍的范畴,是神经症的一种,而不是重型的精神疾病;“疑病症”患者能指出某种具体的疾病,而“疑病妄想”患者往往说不出一个具体的病名,而只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疑神疑鬼”,有时候甚至会认为自己患上了根本不存在的一种疾病,症状也非常离奇古怪、脱离现实,而且对此坚信不移,比如有的患者认为自己得了“肠癌”(肠子都在肚子里烂掉、甚至排泄出体外)、内脏器官对接起来,这个属于“疑病妄想”,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属于精神分裂症的一种。

   

  疑病症与强迫症的区别

   

  晨报:像案例中这种反复就医、多次求诊的疑病症行为,是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疑病症与强迫症有什么联系吗?

   

  赵:疑病症按照我国的诊断标准被称为“疑病症”,而在国际诊断标准中,疑病症属于一种“躯体形式障碍”,即总是感到身体有不适感,多次检查却总也查不出问题的情况。但是疑病症并不属于强迫症,两者之间的临床表现不同。强迫症主要的表现是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与反强迫,而并非是怀疑自己有病。

   

  不过,强迫症中有一种是“强迫恐惧”,是以“害怕”某种疾病为突出表现的,但并非“怀疑”自己有某种疾病。举例来说,有些强迫恐惧症患者非常害怕肝炎,他的强迫情绪就是对肝炎的过分恐惧,虽然他同时能够意识到这种恐惧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他无法控制、消除自己的这种情绪。因此他会处处小心不让自己接触到肝炎,比如绝不出外就餐、拒绝接触公共设施、任何时候都戴手套等等。

   

  疑病症患者本身的性格弱点

   

  晨报:像案例1中所讲述的,患者本身是一个“多愁善感”、内向沉默的孩子,这种性格与患疑病症有关吗?

   

  赵:患有疑病症的人,大多有偏执性格(或称多疑与执拗性格),多数是平时性格就比较多疑、过分敏感、固执己见、自负、自卑、善妒、自我评价高、内向、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等特点,同时他们也比较依赖,比较难于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低下。

   

  疑病症患者的自测

   

  晨报:那些已经患有疑病症而不自知的患者,是否能在了解疑病症之后,自我检测出已经患病的这一结论呢?

   

  赵:衡量是否已经患有疑病症的一个标准就是,对某一疾病的怀疑是否已经达到了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其实对于疾病的恐惧,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但是心理在这方面比较正常的人,都信任体检的结果,不会长期、深入地去想自己在某种疾病方面是否有症状,因而不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行为乃至正常生活和工作交流;而疑病症患者对疾病过度怀疑,随之还会产生严重的抑郁、焦虑,由于不断地去医院看病,从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但是疑病症患者很难在没有外界的理解、帮助和引导的前提下,达到对疑病症的自我认知以及接受相关的心理治疗。这是由于疑病症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的原因,因为疑病症其实是患者在应对外界压力的一种手段。

   

  疑病症背后的深层原因――应对外界压力的手段

   

  晨报:疑病症这样一种心理疾病,导致它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

   

  赵:有这样的一个病例,一位女性疑病症患者,她认为自己患上了妇科疾病,不断地四处求医。在这段时间内,她的丈夫与她分床而眠,夫妻生活自然也就中断了。然而经过深入了解,其实她与丈夫的情感沟通方面早已出现了障碍,同时她在夫妻性生活中也从来没有体会过任何的快乐。对她而言,性生活是羞耻而肮脏的事情,但是作为妻子的义务她又不得不忍耐、勉强地参与着。

   

  对于这样一位女性而言,疑病症无异于一种保护机制,可以使她堂而皇之地回避自己所厌恶的“义务”;疑病症成了一种缓解她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矛盾的方式,她用另外一种痛苦――不断地看病的痛苦――来替代不得不履行妻子性义务的痛苦。

   

  治疗疑病症须从根本问题着手

   

  晨报:从上面的病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不解决这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原因,疑病症是无法得到根治的。

   

  赵:是这样的。我们说疑病症是患者应对现实生活中问题和矛盾的一个办法,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患者没有更多的、有效的、适应性的办法来处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应该面对的困难。比如说患者多数是无法很好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助、挫败和痛苦,从而容易导致疑病症的发作。

   

  因此我们治疗的重点,在于看到疑病症背后的问题,比如患者性格上的弱点、应对生活问题手段的缺乏、支持系统的缺乏,以及没有被满足的精神需要,其中最主要的是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等。

   

  而人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最主要是在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父母对孩子一贯是指责、呵斥、打骂、强迫的态度,或者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等个别因素,就会使得这个孩子在长大后无法建立与异性比较健康、正常的关系,比如说他见到异性会格外羞涩、紧张;又或者即使他能够进行简单的、浅层的交流,然而当进一步深入交往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往往会破坏这段关系,从而保护自己。单亲家庭、幼年时期受到过肉体/心理创伤的孩子也会比较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一种高压、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我们的父母并未教给孩子什么是亲密的人际关系;另一种极端的“中国式亲密”则往往过于宠溺孩子,使孩子产生的是依赖性、依恋式的亲密,而这种亲密感是儿童时期才会特有的,但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已婚女性中却比较常见。真正健康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一种彼此尊重、平等、独立、互相满足的关系。 

   

  疑病症的治疗方式

   

  晨报:除了看到治疗疑病症背后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以外,对于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该如何去治疗、帮助他呢?

   

  赵:由于疑病症往往伴随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焦虑症乃至睡眠问题,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一定的药物治疗,依靠药物来改善焦虑、抑郁的症状。但是药物只能减轻症状,却无法根治疾病的病因。比如说不可能通过吃药就能将患者的异性关系给吃好了。

   

  针对疑病症的治疗,主要还是靠心理治疗。我们必须认识到,疑病症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患者需要的是我们周围人群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误解、歧视和回避。假如你的亲友中有人正在承受这种疾病的折磨,那么你就可以用正确的、关心的态度来帮助他,多与他交流、谈话,让他意识到他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可能是对生活的应对方式上出了问题,建议、陪伴他去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们会以诚恳、信任、关切的态度与疑病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治疗关系,让他感到这种治疗关系是安全的、真诚的、温暖的、互相尊重的。而这样的关系,也许正是患者在生活中所缺乏、渴望的,所以他们才会产生焦急、忧虑、恐惧的情绪。而在心理医生的面前,在那样一种治疗关系中,他会感受到放松、安全,可以大大减轻他的心理压力和困难,从而逐渐减弱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症状。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疑病症的症状究竟会有哪些呢 
疑病症这种疾病是目前较多见的一种了,带给患者的侵害相当的严重,会让他们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当认真去了解疑病症的知识,必须要正确的了解此病的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