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6-01-30   来源:中华康网   

  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3年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I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直径27~30nm的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绒猴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 E,简称戊肝)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尚佳

  疾病分类:

    戊肝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大多数报道的暴发性流行都与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有关,大暴发常常是在暴雨与洪水发生之后,水源被污染时出现,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也可散发,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此外,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输入性传播。   戊肝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大约7.5kb长,其外观呈对称的二十面体,无外壳,直径为32~34nm,表面结构有突起和缺刻(Indentations)。过去它被归入杯状病毒科,现在被归入肝炎病毒科。该病毒有两个主要病毒株,即缅甸株(或亚洲株)和墨西哥株。[1]

  病理生理:

    戊肝病毒经口感染,由肠道侵入肝脏复制,于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期由粪便排出病毒。其病理变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细胞气球样变,点状或灶性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有明显胆汁淤积。通过电镜观察,表明本病肝细胞损害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

    戊型肝炎感染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在有短暂而明确的水污染情况下暴发水源性HEV肝炎时,潜伏期变化于2~10周之间。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表现为尿黄、眼睛黄、皮肤黄。半数患者有发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痛。热退后症状加重。约1/3有关节痛。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查体可以发现黄疸,肝脏轻微增大,质软并有轻压痛,大约1/4的患者脾脏增大且柔软。儿童感染后多表现为无黄疸型或亚临床型。该病是自限性的,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4~6周症状消失,病程6~8周,肝功能恢复正常。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在一小部分病人中,病情较为严重,常常伴有亚急性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孕妇感染HEV病情重,妊娠晚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高(5%~25%),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诊断鉴别:

    实验室检查发现程度不同的胆红素增高(主要是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肽酶、天冬氨酸转肽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轻微升高。转氨酶升高的程度并不与肝脏损害的程度相关。   1、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EV,即戊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EV-IgM和IgG。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复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血清中产生抗HEV-IgG。国内大多数医院目前均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其测定抗HEV-IgM最有临床意义,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实验感染的动物血清抗-HEV,提示感染后2~6周抗-HEV阳转,3~4周达高峰,6周后降至低水平,病后5~6月63%转阴。   2、免疫电镜技术(IEM)和免疫荧光法(IF):用以检测戊肝患者粪便、胆汁和肝组织中HEV颗粒和HEV抗原(HEAg)。但此两种方法均需特殊设备和技术,且HEV在肝组织、胆汁和粪便中存在时间较短,阳性率较低,不宜作为常规检查。   3、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胆汁、血清和粪便中戊肝病毒核糖核酸(HEV-RNA)。本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在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实验室污染而出现假阳性。   4、应用基因重组戊肝病毒多肽作为抗原建立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检测血清抗- HEV。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戊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查综合诊断。确诊则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为准。[2]

  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   2、肝外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有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癌、胆管癌、阿米巴脓肿等。有原发病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轻,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内外胆管扩张。   3、急性甲肝、乙肝及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所致的肝炎,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进行鉴别。   4、药物性肝损害:有使用肝损害药物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5、酒精性肝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6、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

  疾病治疗: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暴发性肝衰竭的患者需要支持治疗,并采取措施控制脑水肿。必要时选择肝移植术。对于孕妇感染HEV需要特殊的关注,不主张终止妊娠来治疗HEV引起的暴发性肝炎。因为凝血功能紊乱、产后出血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处理时可以使用新鲜冰冻血浆。[3]

  疾病预后:

    该病常是自限性的,预后良好。典型病例可以持续1~4周。在急性戊肝后没有发现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证据。小部分病人的病程可能会长一些,伴随着胆汁淤积(淤胆型肝炎)、持续性的黄疸和明显皮肤瘙痒,黄疸在2~6个月后会自行消退。

  疾病预防:

    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主为的综合性措施。   (1)加强水源管理、保护水源,严防水源及食品被粪便污染,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通过提供洁净的饮用水可以预防感染。   (2)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注意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 使用丙种免疫球蛋白及人胎盘免疫球蛋白预防戊型肝炎多数报告无效。戊肝病毒遗传因子的纯正株培养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加强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工作。被动免疫对于预防HEV感染没有明确的作用。但对于要进入疫区的旅行者和孕妇有用。

  饮食注意: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病毒性肝炎有哪些典型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依病情轻重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临床表现如下所述。一、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天~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