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表现出热情、关怀、理解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患者的思想状况,通过亲切交谈,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同时需讲清介入治疗后3 d~4 d因肿瘤细胞的坏死可能会出现较术前加重的症状,一般1周左右会缓解或消失,使其有心理准备,告之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指导顺利度过术后反应期,增进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2.2 术前护理
术前了解患者的病情,术前按穿刺部位做好两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的毛发处理,督促患者清洗干净。测量血压,了解血压情况。检查穿刺部位远端动脉搏动情况,便于术后对照。做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及碘过敏试验,以防止插管切口处出血及造影剂过敏,做好肝肾功能检查。术前2 d给予保肝,保肾药物,术前8 h开始禁食。
2.3 术后并发症护理
2.3.1 穿刺部位及生命体征护理
术后6 h内严密测T、P、R、BP、神志意识的改变,24 h内平卧,手术侧肢体伸直位制动12 h,注意肢体血供、皮温、颜色、感触觉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甚至消失。如有肢体循环障碍,应行正确肢体功能锻炼,可抬高患肢予以热敷、按摩,并观察症状有无改善,如疑有股动脉栓塞,出现肢体发麻,则禁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
2.3.2 发热的护理
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热大多是由于肿瘤坏死产生吸收热,一般在38.0℃~38.5℃,不超过39℃。术后1周左右,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范围,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
2.3.3 胃肠道反应护理
本组病例中介入治疗后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其中1例出现顽固性恶逆,一般以胃复安可缓解。注意腹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呃逆频繁者可予以利太林20 mg肌内注射,严重者可用灭吐灵内关封闭加穴位针灸。呕吐时嘱患者深呼吸,头偏向一侧,观察并记录呕吐物,排泄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先兆,及时清理呕吐物,更换被污衣被。
2.3.4 饮食
术后先以少量流质温凉为宜,第2日可以半流质,第3日起可以恢复正常饮食,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但口味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2.3.5 穿刺部位血肿和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因为导管拔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够,患者术侧下肢未绝对制动,发生穿刺部位血肿也难免,但要及早发现重新包扎处理,以防隐患发生,发生血肿和出血常因局部压迫不当,反复多次穿刺血管,术后穿刺侧肢体过早屈曲,活动,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术后患者应卧床24 h,穿刺侧肢体平伸,穿刺处压沙袋,嘱患者在咳嗽或移动身体时用手压迫穿刺部位,防止穿刺点包扎敷料松动移位。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患者精神状态,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出,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即肢体远端皮肤温度、色泽、脚趾动度和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