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中医治疗
临床经验证明,中医治疗肝癌如能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不仅能迅速改善肝癌的症状如肝痛、发热、腹胀、腹水等,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无毒副作用。中医药在肝癌各期治疗中,均有疗效。它既可作为中、晚期(特别是晚期不宜化疗者)肝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又可作为手术、放射、化疗的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具体方法有:
术前健脾理气:能缩小瘤体,有利于切除和术后的恢复。肝癌早期病人,手术切除病灶后,肝功能及消化系统功能影响不大,但内服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中药是有助于康复的。可服下方:人参10克(另炖冲服),郁金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白芍50克,焦三仙20克,砂仁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术后疏肝利胆、解毒抗癌:可防止复发和转移,可服下方:金钱草25克,虎杖12克,田基黄15克,郁金12克,丹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壳12克,乳香10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连服30—60天。
化疗贫血用补肝生血方法:化疗时,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或白细胞下降、贫血、头晕、目眩、苔干,脉数,宜补肝气、生阴血,可用四物汤加味:熟地25克,当归12克,杭白芍20克,川芎5克,枣仁20克,川木瓜12克,炙甘草5克。
单纯用中药软坚化瘀、补正消瘤:对于晚期肝癌患者,或者出于多种原因不能进行西医化疗、手术治疗者,治宜软坚化瘀为主,辅以补正消瘤,可服下方:乳香5克,没药10克,三棱、莪术各12克,血竭1克(研末,冲服),蜈蚣2条(研末,分2次冲服),生地20克,人参5克,大黄10克,黄芪20克,黄精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白芍2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血虚,酌加熟地、萸肉、丹参;气虚,酌加蛤蚧、白术;阴虚酌加麦冬、天冬、侧柏叶;阳虚酌加附子、肉桂;痛甚,酌加元胡、川楝子、地龙。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疗
癌的高发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以及东南亚、非洲东南部、日本和南欧。我国肝癌的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北至两南的沿海地区,尤其突出的如江苏启东、海门、上海崇明、福建同安、广东顺德以及广西扶挼等均为高发区。肝癌发病与乙型肝类病毒(HBV)感染、黄曲霉素、水源污染、农药、亚硝胺、饮酒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有关。 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原发性肝癌这一病名,但类似的症状和体征记载较多,《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博于脏腑之气而为也”。《张氏医通·杂门》曰“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肋有块或胀”。《灵柩·水胀》曰“腹胀、身背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难经·伦五脏积病》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晚,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以,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南经五十六难》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恰如其分描述了右上腹块。因此在古医书描述中,归类于肝积,症瘕、积聚、腹胀、黄疸等范畴。
肝癌病理学分型为肝细胞肝癌占大多数,其余为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
中医对肝癌的病因,可论多为外感邪毒,饮食失调,情志郁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气虚损,脏腑失调则是发病的内在条件。
病因病机
1.饮食失调:饮水污染,食物中黄曲霉素的含量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饮酒浆厚味、过食生冷食物导致脾胃虚弱。在正气虚弱或肝脏受损的前提下,外邪乘虚而入。
2.情志郁结:肝脏疾患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因情志不舒,喜怒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重则脏腑功能失调,抵抗力减弱,邪毒外侵而致病。
3.感受邪毒:外感六淫邪毒犯肌体,聚于脏腑,致使气血失调,运行不畅,邪郁日久内聚而成积聚。
4.正气虚弱:肝癌患者中约50%以上的人有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史,故脏腑功能受损,日久气血失调,肝失血养以致虚弱,正气虚亦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辨证论治
1.脾虚气常型:症见面色萎靡、倦怠乏力、纳呆暖气、腹胀腹鸣、大便塘薄、足踝浮肿、舌淡苔燥、脉细或细软。证属睥虚失远,气机不利。治以健脾理气,以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枳实、神曲、麦芽、乌药、降香、八月扎、扁豆、生米仁。
2.肝气郁结型:症见胸腹极闷、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暖气胀鸣、情志抑郁、舌红、苔白、脉弦,症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方用枳实消痞汤、回逆散、逍遥散。
常用药:枳实、川朴、神曲、麦芽、山楂、茯苓、沉香曲、川栋子、延胡、广木香。
3.湿胆中焦型:症见腔闷纳累、口粒、四肢困重、大便不实或泻、舌苔白腻、脉细。湿郁化热,见皮赤便塘、胁肋胀痛、面目发黄。前者属湿阻中焦,治以运脾化湿。方用平胃散、二陈汤;后者属湿热中阻,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苍术、川朴、陈甘、半夏、佛手、藿香、佩兰、茯苓、枳壳、叩仁,有黄疸者加茵陈、山楂、平地木、田基黄、车前子。
4.气滞血瘀型:症见肝区疼痛固定不移、肝痛拒按、面色黎黑、皮肤粗糙、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涩。症属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治以气血化瘀,以化瘀而不伤正,治血而兼止血作用,方用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生蒲黄、五灵脂、茜草、仙鹤草、延胡、生山查。
5.气血两虚型:症见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舌红、脉细涩,症属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治以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常用药:黄芪、太子参、白勺、大枣、当归、首乌、杞子、鸡血藤。
6.阴液虚损型:症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头晕失眠、盗汗、潮热、舌降、少津、苔剥、脉细数。症属阴液亏损,气阴不足,治以滋阴益气、补益肝肾。方用生脉饮、一贯煎。
常用药:太子参、生地、天冬、麦冬、石斛、芦根、必甲、龟版。
加减用药:
软坚散结:石燕、鳖甲、夏枯草、冰球子、瓦椤子。
清热解毒:白花蛇之草、半枝莲、蛇六谷。
消导药:六曲、山查、炒麦芽、鸡内金。
中医治疗展望
目前在某些肿瘤中,已有可能达到治愈的水平,但对多数癌肿病人来说,还未能达到治愈的可能,肝癌的治疗如手术、放射、介入治疗等有一些肯定的疗效,它的特点在于对局部的控制,但远未能解决复发、转移等问题,以及癌肿在体内借以生长的“土壤”问题。
中医治疗有其独特的优点,不独对癌肿有作用,它更侧重于整体角度着手治疗,“辨证论治”就是重视整体的一种方式。中医认为“治病必求于本”,肝癌疾病在肝,而其本及病机则属于中医的“脾胃”。因此,按脾胃论治,在症状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方面,确有疗效。机理探讨发现,健脾理气药能抑制“脾虚”小鼠肿瘤生长,NK细胞功能恢复良好,宿主生存期延长。治疗中采用健脾理气类与放射治疗综合应用,可使瘤体抑制率,明显优于单纯放射治疗,生存期延长。与化疗配合应用,可使瘤体缩小最为明显。辨证论治是对癌肿患者的整体调治,有可能解决癌肿转移、复发的问题。因此,提高整体调治水平,可能是一个重要问题。
肝癌的治疗、既需要重视整体的调整,又需要重视局部治疗,因此综合治疗亦十分重要,要吸取现代医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来丰富和完善传统的中医理论,要采用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先进诊治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辨证论治体系。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疗效。
肝癌的病因错综复杂,有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遗传等因素,有些问题有待社会方面解决,但作为个人我们必须注意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不食霉变及少食腌熏食物、少饮烈性酒、调节不良情绪的刺激。体弱者及时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积极防治肝病,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有肝病者,定期随访检查,可做甲胎蛋白或B超、CT、核磁共振检查。
更多内容请到医生圈
http://www.yishengquan.cn/bbs/viewthread.php?tid=1683&extra=page%3D1&fromuid=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