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准备期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怀孕期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分娩期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新生儿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婴儿期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幼儿期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少儿期 学龄前
少 儿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心理行为语言 >>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促进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促进


www.cnkang.com  2012-3-13  《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    
核心提示: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促进   有时我和年轻的妈妈们聊天,她们或是高兴地告诉我,她的孩子特别可爱,经常抱着自己的小脚吮吸脚趾;或是担忧地对我说,她的孩子做错了事,……

  有时我和年轻的妈妈们聊天,她们或是高兴地告诉我,她的孩子特别可爱,经常抱着自己的小脚吮吸脚趾;或是担忧地对我说,她的孩子做错了事,她刚说了两句,孩子就哭,该怎么教导孩子。妈妈们遇到的这些情况,实际上是儿童心理中的自我意识部分。

  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知”即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理解、自我概念等;“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意”指自我控制和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掌握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出生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会经常发生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当玩具来玩耍的情况。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

  那么,儿童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与别的人、客体和周围的事件区分开来?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自己是独立存在并形成对自己的形象的?家长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追踪法对一名婴儿进行了观察。具体方法是,深入婴儿家庭,采用摄像技术加纸笔追记的方法进行记录,每周三次,每次2个小时,从5个月大至今。5个月以前的情况采用对家长进行访谈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将整理之后的结果交给家长查看,并由家长签字保证内容的准确。通过追踪研究,了解到一些婴儿自我意识发生的情况。

  一、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是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同样表现为三方面交错进行。

  0~3个月。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婴儿的身体和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在短暂的觉醒时间里,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在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了动作。他们通过一些令他们愉快的动作(主要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如嘬手指、转头、挥动手臂、踢腿等)来了解和接触这个新的世界。在观察中发现,婴儿出生后不久就经常看挂在墙上的母亲照片及悬在灯下的红色中国结;不到2个月,就出现吃手的动作;2个半月左右时,看墙上贴着的婴儿画报会笑并对着它发出“啊,啊”的声音。

  4~9个月。婴儿的动作开始转向外部环境,他们开始喜欢摇摇棒、捏发声的玩具;但这时婴儿还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与其他任何东西一样的玩具来玩耍,他们嘬手指,用自己的小手搬弄小脚,同时伴随着呀呀声,啃吮小脚。在观察中我做了一个小的实验,把刚刚拍的婴儿和父母的照片摆在她附近,她向前爬着去够,先把装有自己照片的相框拿在手里看了看,往嘴里送,咬了咬,接着就用另一支手去够父母的相片,把两个同时抱在怀里。这时,孩子仅仅是把照片当作游戏伙伴。对镜子的反映与照片一样,他们显示出对镜像的兴趣,注视它、接近它、微笑并咿呀作语,但对自己的镜像和其他婴儿的镜象反应没有区别。另外,从8,9个月开始,婴儿如果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当成人捡起来时,他们就会有意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在反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间的关系。这段时期,婴儿已经出现愤怒的情绪表达,这一情绪能在婴儿的意识情绪里增加对自我的感受和体验。而成人对婴儿的愤怒态度所产生的反应使婴儿在自我感觉中增加了一种新的成分,即自己可以成为使某种事物或情境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对自我意识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10~15个月。1岁左右的婴儿的自主意识开始发展,他们会要求自己做事情—,例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喝水,而拒绝成人的帮忙。11,12个月的婴儿很容易把接近他们头、手、脚的东西作为外部的东西和自己区别开(如把一个小圆环挂在孩子的耳朵上,他们很快就能摘下圆环),但很难把身体前方接触到的东西分别出来(如将圆环紧贴婴儿身体,使其对身体产生压迫感,他们也只是扭了扭身体,拽了一下衣服,没发现什么,就不去管了)。这时如果看孩子在镜子前的反应,就会发现他们把镜子当作游戏伙伴,亲吻它,和它贴脸。在13个月左右的时候,婴儿开始区分自己和别人,能通过照片来指认自己,也能在自己和其他婴儿的合影中准确地找出自己。

  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一些婴儿能发现点在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伴随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如用手捂自己的鼻子、脸红、扭头等,这时婴儿的自我意识情绪(如尴尬)在自我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发展。除此之外,重要感也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有研究者指出,重要感是儿童自尊发展的基础,它是指儿童由于在心理上渴望得到他人的注意、接纳或接受、支持、喜欢,所以就通过言语、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他人肯定的情感体验。在观察中有这样的例子:在被试16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我刚进屋,她就拉着我走到沙发前,用手拍拍沙发,让我坐在那里;接着她走到音响旁,打开音乐,随着音乐跳舞。跳了一会后,她停下来看着我,我拍拍手说“跳得真好”,她笑了起来,继续摆动身体。

  18~36个月。20~24个月时,婴儿明显增加了控制性微笑,表明婴儿已经能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完成某些事情。2岁左右的婴儿已具有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能力,逐渐从第三人称转变到第一人称,这是自我意识的巨大进展。此外,西方有人研究儿童约束性顺从的发展,发现2,3岁婴儿的约束性是逐步发展的。约束性顺从是指儿童全心全意、心甘情愿地遵从成人的要求而约束、调节自己的行为,它是儿童由外部控制逐渐过渡到自我控制的中间环节,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

  培养婴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发掘自我的过程,也是发掘一个人内在潜力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养成和确立一种自我意识,对他们今后跨入社会、面对挑战有莫大的帮助。那么, 家长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呢?

  1、帮助孩子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促进自我认识的发生

  婴儿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可以促进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对婴儿的刺激。婴儿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环境,大人要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认识自己,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

  经常带领孩子做“认识我自己”的游戏。根据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他们对自己的了解是从身体开始的。家长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当孩子躺着的时候,大人可以有意识的触动孩子的小手小脚,通过碰触刺激孩子手部脚部的肌肉,引起孩子相应的动作,有利于中枢神经的发育,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四肢的存在,也可以使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抱着孩子在镜子前,让孩子照一会儿,然后把镜子拿走,再照一会儿,再拿走,如此反复,每次照镜子时都对孩子说:“宝宝,你看,谁在镜子里呀?是宝宝在里面。”也可以对着镜子给宝宝“化装”,如在镜子前给孩子戴帽子,拉着孩子的手摸摸帽子,摸摸自己的五官,对着镜子给孩子的鼻子上点个红点,给孩子柔软的纸巾,对孩子说:“宝宝把红点擦掉”,开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镜子里“宝宝”的红点,不要去纠正他,让他去擦镜子,擦不掉,然后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脸。反复这样做,孩子就逐渐会区分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游戏会让孩子情绪愉快,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发展自我意识。

  2、注意语言的运用,促进婴儿的自我情绪体验

  一岁以后婴儿的自主性开始发展,他们开始要求自己做事,如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洗手等。虽然他们做得不好,却总是在做。成人应该支持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保护他们的主动性,多给孩子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成人而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孩子太小,还不会做,因此对婴儿出现的一些“想要自己做”的要求置之不理,而将孩子想做的事情全都包揽过来。时间一长,孩子可能就会习惯让父母帮他做任何事,他本已出现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愿望也逐渐退化殆尽。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并完成事情。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时,家长要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在表扬时,要注意表扬的焦点应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做这件事情时,你的确动了脑筋”或“我看见你非常认真的擦桌子”。

  2,3岁时,婴儿的自尊心开始发展,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表扬,在受到夸奖时会感到高兴。家长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既不一味表扬,也不能凡事批评。应具体指出孩子哪里做的好或不好,为什么,而不能用“你真笨”“真不听话”一概而论。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运用激励性、肯定性、尊重性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不断引导孩子体验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3、善于运用控制策略,促进儿童约束性顺从的发展

  控制策略指父母运用他们的控制技能来控制孩子行为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可分为强控制型和弱控制型。研究发现弱控制策略,即间接命令、协商、说理等方式能帮助儿童较好地去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更好地做到约束性顺从。因此,家长采取温和、支持和指导的方式更容易促使儿童产生顺从,能促进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4、让孩子接触丰富的社会环境,促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

  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经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高楼的居住环境使儿童交往范围缩小,加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使儿童缺少同伴交往的机会等。而同伴关系对婴儿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微妙而巨大的影响。例如,婴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及其早期友谊的建立,都会影响婴儿自我的形成。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与邻居的同龄孩子、与亲戚的同龄孩子定期活动。同伴带给孩子的影响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在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中,孩子会学习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学会考虑自己的举动对别人的影响,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调节。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刘凌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