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晓梅:儿科医生根本无法养活自己

    发布时间:2016-03-01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机查看

医学院停止招生,儿科医生成“无根之木”

儿科医生紧缺的原因,与专业特点、服务对象有关。王琳介绍,儿科医生所服务的对象为患儿,生病后不能准确描述病痛的原因、位置,甚至大部分患儿都无法说话,配合度太低,导致医生诊断存在困难。此外,儿童患病常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这要求大夫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否则就容易误诊。

此外,繁重的工作量与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也让儿科医生们难以接受。“在我们医院,每名儿科医生的人均门诊量每天在80人到120人。”王琳介绍,儿科医生们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不敢轻易喝水、上厕所。“孩子牵动着一个家庭的神经,有时,家长看孩子病情没有立即好转,就会将怒气发在医生身上。”王琳介绍,儿科经常成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

儿科医生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儿科医生培养渠道被堵。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儿科医生成为“无根之木”。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全国每年需要培养多少儿科医生?谁来培养?如何培养?都没有了下文。统计显示,目前,全国0至14岁儿童约有2.67亿,儿科医生不到10万人,每千名儿童才有0.26名儿科医生。

加大引才力度,提高儿科医生待遇

对于儿科医生紧缺的情况,市政协委员、海慈医院中医儿科主任葛湄菲认为跟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变大、生源减少不无关系。“我刚参加工作时,到青岛城区几大医院儿科看病的大多是城里人,外地和郊区来看病的孩子很少。即使有外地患者,大部分是大病,工作量没现在这么大,也就是现在的1/3吧。”葛湄菲介绍,而现在只要是上班,所有的时间都是在接诊。

葛湄菲介绍,原本国家在医学院本科设立儿科的时候,医生的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是随着取消本科人才,更多的人开始深造为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出来后不愿进小医院;加上儿科的设备仪器等要求比较精密,普通的社区医院没有这个财力购置,儿科专业人才更无法在小医院立足,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科室。

葛湄菲认为,想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加大引才力度,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儿科医生来青岛的医院工作。

立足本职工作提可行性方案更易得到有关部门重视

      精彩必读
      饺子虽好吃,但有时却让胃感觉相当不舒服,胃酸...
      据了解,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养老金存在收不抵支问...
      ――致电影《老炮儿》剧组和国家广电总局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