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疾病大全 男科 泌尿外科 妇科 产科 不孕不育 儿科 骨科 肛肠 耳鼻喉 眼科 口腔 皮肤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常见疾病: 感冒 肺结核 前列腺炎 颈椎病 便秘 痔疮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压 冠心病 中风 糖尿病 痛风 老年痴呆 癫痫 阴道炎 乳腺增生 无痛人流 牛皮癣 白癜风 淋病 肿瘤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医学心理学文献 >>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研究进展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研究进展


www.cnkang.com  2007-4-16  中华康网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个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强调人类健康应是生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规划中[1]。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

  1 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围内,5-16岁的儿童约有12亿[3],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4]。据1976年WHO报导,3-35岁的儿童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约为5%-15%[5]。美国报道,14-16岁儿童,约有18.7%患有精神障碍[6]。1993年我国22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7]。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高年级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8]。 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看[10],儿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此阶段是儿童心理偏异最易形成和纠正的时期。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 心理卫生评价工具有研究现状

  2.1心理卫生问题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学家认为,在诊断和评价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发展年龄[11]、社会文化背景[12]、问题的情境定位[13]及其严重程度[14],还要考虑到这次诊断对其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14]。在诊断工具有使用方面,还应考虑测量主体[15]对测验的理解及态度的差异。Akiskal(1986)提出,一项较完善的评估程度应包括:家庭评估、与教师和家长的语谈、行为的观察和评定、标准化测验以及发展史的检查[16]。

  2.2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评估工具

  2.2.1心理测量工具的种类 目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类[17,18]:①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Zung’s抑郁及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测量表(儿童版)、瑞文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试手册(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

  2.2.2心理测验工具有评价原则 心理测验表的评价应依据[18,19]:①心理测验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评定的内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测验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测出受评者某种特质或行为上有意义的变化的能力;③心理测验工具的简便性;④心理测验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无常模或描述性标准;⑤信度,即衡量测验工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标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总之,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省时,而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3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

  3.1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3.1.1研究对象较广泛包括一般儿童、超常儿童、独生子女、单新儿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失足儿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20]、队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应用于心理健康调查的领域中。

  3.1.3 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多样化调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而且其使用开始趋向多样化,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3.2.1学习困难 国外,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23]。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为17.4%[2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养不当等;其内部因素[26]有:儿童在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多动症等。

  3.2.2个性障碍 在美国,自杀排第3位死因,15岁以下儿童少年自杀身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4%[27]。我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8]:有自杀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绪障碍 瑞典Knorring报告10-14岁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国内儿童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30]。病种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31]。国内为0.51%[30],国外抑郁症发生率为1%-8.0%[31],国内为0.56%[30]。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表现等[32,33]。

  3.2.4行为障碍 ①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30,34],国外[35]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2%-9.9%,我国为6.04%[30]。②国内资料显示[36],随着年龄的增设和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吸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学校吸烟率高于重点学校。③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鸡为4%-10%[31]。我国发生率为1.55%,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3]。

  3.2.5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研究表明[37],聋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38,39]。

  4 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问题

  4.1有关儿童行为障碍形成的理论 精神动力学的认为[40],儿童行为障碍起因于对儿童本能的过分限制或过分满足;心理教育学者[31]认为行为障碍源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的现实要求间存在的潜在冲突;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者[412]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理论者[43]认为不良行为是不恰当的学习反应;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凡被奖赏的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好坏。总之,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同伴关系、与成人的交流都会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

  4.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学危险因素为主;在婴儿期以后,社会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来愈大。总之,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儿童的素质,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问题的诱因和调节因素[20]。

  4.2.1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养不当、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低、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寄养或全托、儿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危险性[20,44-46]。

  4.2.2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地理位置、教学质量、教盲目标、教师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来源等[10]。

  4.2.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新闻传播媒介、同伴关系、社区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0]。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经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感和目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三育”的特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48]:①运用各种评估与诊断技术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条件;③对潜在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或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条件变化作出描述;④确定干预的标准或目标;⑤在学校心理服务能力范围内选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⑥对照确立的目标评估干预带来的变化;⑦使干预的结果保持稳定。总之,了解学生是基础,诊断是关键,教育干预是达到辅导目标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其主要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依靠团体动力来改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因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以平等角色参加到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扰。

  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拟技术、积极动机内涵技术、积极功能内涵技术、病症规定技术、轰击后门技术、注意例外技术等。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5.4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的编写 各地辅导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内容[51]:①关于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指导;②学习心理指导,涉及学习规划、智力、创造力培养、应试心理调适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养良好情感品质、指导情绪调适策略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同学间、师生、亲子交往的指导等;⑤挫折应对指导,培养与训练耐受挫折力、指导应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养;⑦自我心理修养与生活规划指导;⑧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特殊心理障碍问题及其防治。

  教材内容应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使其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倾向于‘模块化’,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和咨询篇四部分,适合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这样有利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6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效果的个体评价应依据[52]: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症状;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③人际行为的适应;④个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看法及排队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况来判断。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受教育者的团体评价。因此,应采用较客观、可量化的方法,从心理症状、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及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观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转或动态变化情况。

  7 中小学心理卫生工作的展望

  目前,了解学生、诊断问题学生、教育干预、干预评价及效果维持已成为心理卫生工作的基本模式。在了解学生阶段,倾向于采用多个标准化测验量表,以反映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信息,这评价学生心理状况服务。在诊断学生阶段,不再局限于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还重视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进行心理问题诊断、心理咨询及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此外,还从多方面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以后的教育干预控制或改善或可变因素,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在教育干预阶段,应有校领导参与课题的组织,针对现况研究所提供的信息,设计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确定教育途径,保证课时和场地,以心理活动课为主,以个人心理咨询为辅,由家庭、学校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干预效果评价阶段,对干预的变置--进行复测,以观察其改善于否,其中,以团体改善情况为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做出评价之后,还应对教育干预措施作一延续,以维持学生的良好心理水平。

相关阅读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