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三级甲等

介绍: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立于1983年1月1日,是卫生部最早命名的“全国新生儿专业医师培训基地”,2007、2009、2013年相继组建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7年评为湖北省新生儿临床重点专科。目前新生儿科病房面积5000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分为早产儿区、足月儿区、新...   展开>>

介绍: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立于1983年1月1日,是卫生部最早命名的“全国新生儿专业医师培训基地”,2007、2009、2013年相继组建湖北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湖北省新生儿急救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7年评为湖北省新生儿临床重点专科。目前新生儿科病房面积5000平方米,编制床位200张,分为早产儿区、足月儿区、新生儿母婴同室;另设有新生儿实验室、新生儿门诊。全科医护技人员总数217人,其中医生44人,包括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20名,有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33名。近3年病房年均收治病人近6000人次,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危重抢救病人占40%以上,其中60%危重患儿由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转运入科。日常工作分为6个医疗小组和8个护理小组,已开展60余项新生儿诊疗项目。专科特色技术有:(1)新生儿急救转运:2003年至今转运转入18800余人,地面转运最大半径350公里,2019年开展国内首例超未成熟儿航空转运。(2)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成熟应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贫血、严重DIC等。(3)各种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技术:PICC,脐动静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全静脉营养,呼吸支持,NO吸入,围手术期管理等。(4)早产儿综合管理技术:2004年始引入NIDCAP,FICARE等先进医护理念,成活的超未成熟儿中出生体重最轻640克,胎龄最小24周,均预后良好。(5)新生儿脑损伤早期防治:如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溶栓治疗脑梗塞等。(6)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科为全省培训合格38位省级师资,累计培训我省4300人次新生儿医护骨干。医疗特色1.新生儿院前急救技术由于新生儿生命力及其脆弱,转院途中存在极大的风险。作为我省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我们配置了4套先进的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建立了完善的转运制度和全面的抢救技术(STABLE模式),包括院前急救稳定病情,转运途中监测生命征、血糖、呼吸支持技术应用等,截止2019年7月累积转运转入患儿达18800人次,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治愈好转率达99.3%。为降低我省新生儿死亡率做出卓越贡献。并先后与湖北省内及省外周边140余家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协作关系,负责接收和转运危重新生儿,通过临床指导、信息交流、结果反馈等手段与基层医院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转运辐射半径达350公里,救治能力快速提高,带动并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医院新生儿临床骨干,大大提高了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诊治水平及抢救成功率,大大降低了湖北省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减少了医疗纠纷。2.新生儿黄疸诊治及换血术根据全国新生儿学组2014年黄疸干预方案及美国儿科学会2004年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一套新生儿黄疸诊疗方案,率先在省内实施开展。此方案应用于临床后,黄疸患儿在入院后无一例新发胆红素脑病。90年代最先开展中心静脉换血术,2001年省内率先开展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将传统的脐血管插管换血术改进为外周动静脉插管,降低了并发症及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并可调整换血速度,将换血术对内环境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及时有效的将严重、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救治成功。共施行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术数百例,成功率100%,未发生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近5年拓展应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极重度贫血、严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效果良好。发表相关论文3篇,并指导荆州、鄂州等地开展此技术。3.呼吸支持及管理技术摸索及总结一整套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的操作规范及常规,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率先在省内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临床;率先在省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并取得良好效果;率先在省内应用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抢救成功率在97%以上,死亡率0.67%,发表相关论文13篇,科研课题4项;率先在省内应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MAS,大大提高了新生儿肺出血及MAS患儿的存活率;率先在省内开展经鼻呼吸机辅助通气,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先在国内将比例通气技术应用于新生儿临床;率先使用间歇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肺透明膜病。上述先进的技术加上科学的呼吸机日常护理与管理理念,保障了各种原因所致的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在99%以上。4.早产儿综合管理技术先后开展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防治肺透明膜病、新常频通气模式(如SIMV、PSV、A/C、PAV)及高频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胃肠外营养,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等研究,并开展脐静脉置管,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封闭式吸痰,外周动脉血压监测等国内外领先技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应用于临床,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早早产儿的营养支持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已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外营养的必需保障。同时运用发展性照顾(NIDCAP)的理念,根据每个婴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尽可能排除环境中妨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如温度、声、光、体位等,并致力于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如早产儿"鸟巢"、暗室、微量喂养、亲情抚爱、心理护理等,减少了医源性早产儿并发症。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了一整套临床治疗管理经验,提高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及存活质量,成活体重最轻的早产儿为640克,存活胎龄最小的为24周,随访至今预后良好。成功救治了多例三胞胎。5.新生儿脑损伤及早期干预、防治伤残的技术新生儿科科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将头颅B超技术应用于新生儿临床,开展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产儿颅内出血及脑白质病变的B超诊断;90年代初期即开始进行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系列研究。于2006年开展了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HIE的新技术,从而降低或减轻了中重度HIE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2018年我们成功探索出新生儿脑静脉窦血栓的溶栓治疗,为国内首创,极大地改善了脑卒中患儿的近远期预后。我们还与我院儿保科开展了高危儿早期系列干预方法,应用于高危新生儿及早产儿随访,降低了脑瘫和智力低下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这些孩子的生存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及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6.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夏世文主任为我省唯一一位国家级新生儿复苏培训师资,培训合格了38位省级师资(新生儿科四人),累计有4300人次医护人员接受过培训,多次参与由省卫计委和各地市级卫计委和医疗机构开展的相关培训工作;科内共发表有关窒息的论文13篇,部分具有开拓性意义,有效降低了我省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数据显示,我省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从2013年的111.36/10万降至2017年的58.16/10万。7.人性化的关怀对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患儿,新生儿科特开辟一层母婴同室病房,病房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十分有利于母子之间的交流和身心健康,2016年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让早产儿的妈妈进入监护病房,亲自喂养和照顾自己的宝宝。2016年底建立了华中地区第一家母乳库,让病房里的宝宝基本都能吃到自己妈妈的母乳。每天安排专门医务人员与家长沟通交流,减轻了家长的担忧。每位管床医生配有专门的工作电话与患儿家长直接交流。每周一次安排医务人员给家长讲课,专门建立了供医患交流的网站,普及医学知识,传授育儿经验。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018年科室开展了4项新技术:①新生儿脑血管造影术、新生儿脑静脉窦血栓的溶栓治疗;②较少损伤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方法;③持续血液净化技术;④化学疗法治疗新生儿血管内皮瘤。开展2项新业务:①开设了新生儿日间光疗门诊。在新生儿科门诊设置一间日间光疗门诊病房,配置了设备(暖箱、光疗灯、监护仪等)。共接收病人100余人次。②开设了早产儿随访门诊,周一至周五下午由科室主任医师亲自坐诊,早产儿随访内容包括体格发育检查、神经发育检查,营养指导,及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核磁共振等。共接待早产儿随访人次500余人次。  收起>>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