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中心医院

介绍: 航天中心医院外周血管介入科,成立于2010年,现拥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名,皆为硕士以上学历;拥有床位20张、层流介入手术室2间、DSA设备2台;临床、教学及科研设施齐全;年收治病人1000余人次,手术量1300余人次。开展手术覆盖国家卫计委介入手术规范中的全部手术种类,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如无流出道下肢动...   展开>>

介绍: 航天中心医院外周血管介入科,成立于2010年,现拥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名,皆为硕士以上学历;拥有床位20张、层流介入手术室2间、DSA设备2台;临床、教学及科研设施齐全;年收治病人1000余人次,手术量1300余人次。开展手术覆盖国家卫计委介入手术规范中的全部手术种类,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如无流出道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咯血的级联、间歇栓塞技术,支架辅助空间分割及滤过技术腔内治疗下腔静脉血栓,膝下动脉三分支闭塞病变的腔内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该类疾病的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引领了整个技术及学术领域的进步,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外周血管介入科已经基本形成了大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静脉回流受阻性疾病、肿瘤介入、急诊介入、门脉高压症等亚专业发展方向。外周血管介入科紧跟学术发展步伐,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血管介入界的一颗新星。在学术界内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已成为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委员会、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亚太血管联盟、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北京医学会、北京医师协会等国内外32个重要血管介入专业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常委等学术单位。并举办500以上大型国家级学术会议多次,在业内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学术专家的支持与认可。外周血管介入科成立以来,在介入诊断、治疗技术及其基础应用的研究、相关器械的研制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累计已主持或参与本专业相关省部级课题14项,院级课题16项。出版20万字以上著作4部,SCI论文4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并参与多项上市前试验研究。外周血管介入科是北京大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担负着北京大学介入学科方面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目前科室已经发展为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优势学科。科室特色及优势1、下肢动脉缺血介入治疗内科治疗在于处理症状和/或尝试延缓病变的进展。病变不重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受益。血管病变程度较重,或者截肢风险较高时,则要接受手术治疗。血管外科手术如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等治疗可重建肢体血供,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5%。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可有效恢复患者肢体血供,降低截肢率;其优点为微创、高效处理症状性患者,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因此使大部分患者可通过腔内介入治疗受益。介入治疗主要方法有:①经皮血管成形术;②血管内支架置入术;③经皮血栓旋切术;④动脉内溶栓和血栓抽取术。为众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提供了一套安全可靠的治疗途径。2、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来讲,时间就是生命,6小时内是干预的最佳时机,被誉为治疗的“黄金期”,紧急动脉重建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首选。发病至治疗的时间越短,尽早进行动脉重建,可提高肢体的保全率,减少术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明显降低死亡率。下肢动脉栓塞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栓塞部位越高、发病至治疗的间隔时间越长,患者死亡率越高、肢体存活可能越低。由于肢体缺血坏死,受损的肌肉细胞分解出的代谢产物扩散至全身,造成肾小管堵塞、肝功能不全、心脏衰竭、肺水肿等多脏器衰竭,是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3、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1)肾动脉支架成形术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治疗目的在于纠正肾血管性高血压,防止肾功能衰竭。优点:微创、高效、可重复操作。(2)外科手术根据病情可考虑采用血管重建术或自体肾移植术等。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手术与肾动脉成形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3)药物治疗对于不适合上述介入性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本病对一般降压药物反应不佳,可用β-受体阻滞药及钙拮抗药。4、肠系膜动脉缺血恢复肠系膜血运的手段:⑴介入治疗: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行肠系膜动脉狭窄或闭塞段腔内修复,恢复肠供血导管溶栓治疗:症状出现12小时以内,导管溶栓恢复肠系膜血运的可能性非常高。优点:微创、可操作性强、急救效率高、可重复操作。⑵外科手术:急性栓塞性肠系膜缺血是通过取出血管内的栓子恢复动脉灌注;急性血栓形成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肠系膜血管旁路术来恢复足够的血运,恢复肠系膜血运可通过手术或介入两种方式。介入是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进行血运重建,其优势在于创伤更小,而且具有减少患病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费用的潜力。外科手术则主要是搭桥,创伤较大,死亡率和并发症出现率均较介入高。5、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由于EVAR避免了腹部长切口,因此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有时甚至可以用区域阻滞麻醉或局部麻醉,尤其适用于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高危因素的病人。由于EVAR的微创性,已经开始替代传统开放手术应用于低危险因素的腹主动脉瘤病人。6、下肢静脉曲张介入治疗(1)硬化剂注射疗法:优点是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不需住院、费用低,适用于局限性静脉曲张的治疗,能满足不愿手术和考虑肢体“美容”病人的心理需要,但是不能高位阻断主干静脉和交通静脉的逆流,有较高的复发率。(2)腔内射频消融:射频热能传递到血管壁导致血管壁损伤,分解和变性,使胶原纤维收缩和增厚,导致血管永久性闭合,适应该治疗的静脉应较直,没有扭曲或血栓。禁忌证有:①静脉炎后的血管,静脉闭合导管不能通过;②巨大大隐静脉(内径>12mm)和隐静脉近端扩张成瘤时,展开的电极不能接触到静脉壁内膜;③静脉内径小于2mm时静脉闭合导管不能通过。随着社会进步及审美要求的提高,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模式正由传统手术向微创手术过渡,多种微创手术联合,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趋势。7、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1)经导管直接溶栓: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中,直接灌注溶栓药物,使血栓迅速溶解,从而恢复主干静脉及大量侧支,使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2)经皮抽吸血栓清除术:采用抽栓大腔导管负压抽吸,从而消除血栓。(3)经皮血栓机械消除术:超声血栓消融术;Oasis血栓消融术;StraubRotarex血栓旋切器;药物-机械联合血栓切除术。(4)静脉腔内成形术:应用球囊或支架成形技术,解除静脉狭窄,有效治疗DVT并防止其复发。(5)下腔静脉滤器: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或进展。8、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S)——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治疗TIPSS是经颈内静脉途径,在肝静脉/下腔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一条有效的分流通道,使一部分门脉血直接进入体循环,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和防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促进腹水吸收的目的。9、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可以分为血管性微创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微创介入治疗。10、肿瘤血管性微创介入治疗通过经皮血管穿刺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插管,将导管置于靶血管完成肿瘤及肿瘤相关病变的治疗。(1)药盒导管系统(PCS):将导管的一端置于肿瘤供血靶动脉,另一端与埋植于皮下的带有穿刺膜的小盒体相连,为恶性肿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血液制品、营养支持及血液取样提供长期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2)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选择性动脉插管将化疗药物经肿瘤供血动脉直接注入肿瘤组织内实现局部灌注化疗,可以大大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3)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经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注人栓塞物质,达到阻断肿瘤血供的目的;或经导管注入栓塞物质对良性富血供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达到使肿瘤萎缩或减少肿瘤术中出血的目的;或部分破坏功能亢进的脏器功能。(4)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经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通过肿瘤供血动脉注人到肿瘤组织,化疗药物以较高浓度、较长时间停留于肿瘤内,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栓塞肿瘤血管可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并且可降低体循环的药物浓度,减轻全身化疗毒性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1、肿瘤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肿瘤消融治疗、经皮胃肠造瘘、经导管引流术、腔内支架置人术、椎体成形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内容。(1)肿瘤消融治疗:是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经皮穿刺肿瘤组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破坏肿瘤,使局部肿瘤部分或完全性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化学消融是利用化学物质(如无水乙醇、醋酸等)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物理消融的方法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热消融等。(2)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是经皮肝穿刺在受梗阻的胆道内放置引流管,解除恶性病变所致的胆道梗阻,减轻或消退患者的黄疸,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也可作为长期姑息治疗手段,延长患者生存期或提高生活质量。(3)影像导向下放射性粒子种植:通过放射性粒子释放的射线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4)内支架置入术: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通过导管、导丝、支架输送器,将支架放置于管道狭窄处或瘘口部位,使之再成型或堵住瘘口的技术称之为内支架置入术,可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类。血管性内支架是指应用于血管内的支架如髂动脉内支架、腔静脉内支架;非血管性内支架是指用于非血管性管腔的支架,如食道、胃肠道、气管、胆道内支架。  收起>>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