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建设起步较早,发展稳定。多年来南院急症部始终把“急病患之所急,想病患之所想”作为自身的救治理念。学科以中医药治疗临床危重症为主要研究思路。建立以中医为主要救治手段的临床急、危、重症救治体系。覆盖院前急救、急诊处理、危重症救治的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学科。以针刺的心、脑保护作用、中医药对厥脱、风温肺热证的治疗、中医药...   展开>>

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建设起步较早,发展稳定。多年来南院急症部始终把“急病患之所急,想病患之所想”作为自身的救治理念。学科以中医药治疗临床危重症为主要研究思路。建立以中医为主要救治手段的临床急、危、重症救治体系。覆盖院前急救、急诊处理、危重症救治的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学科。以针刺的心、脑保护作用、中医药对厥脱、风温肺热证的治疗、中医药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作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医药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临床指导思想。专科坚持中医药急救领域的广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专科的学术发展和进步。创“中西结合、针药结合、内外结合”的三结合急救医疗模式。在使用先进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同时积极地将中医药、针灸疗法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治疗。对危重病人做到中医辨证论治不失中医本色,西医积极治疗符合循证医学。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根据专科特点加强对临床急症的基础研究,借以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专科建设以中医药治疗临床危重症为主要研究思路。以中西医结合脓毒症诊疗;中西医结合厥脱诊疗;中西医结合风温肺热证诊疗为主要研究方向。突出中医药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临床指导思想,提高中医急诊诊治疗效。专科建设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实行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和管理,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书,鼓励创新和交流。如实行课题制管理等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和规程,多项技术建立了标准操作规程(SOP),保证学科健康发展。专科承担关键性的急诊抢救及全院的抢救会诊工作,具有处理急诊突发事件的能力,可熟练运用急救操作技能,开展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工作,包括中西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腹腔感染性休克、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中西结合救治多脏器功能不全、脓毒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肺复苏后脑复苏及小儿高热惊厥等疾病。开展危重病人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科室荣誉南院急症部于199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医急诊临床中心,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中管局中医临床急诊基地建设项目单位,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医急诊临床基地建设单位,2021年牵头组建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并负责医疗队日常管理及培训。目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单位、天津市主席单位、国家中医紧急救援基地联盟副主席单位、国家中医急诊与重症医学区域诊疗中心协作单位、国家应急医疗队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心、肺、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工作重点。开展包括针刺治疗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3项中医特色专项技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急症部接诊群体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感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消毒隔离措施》制度。SARS期间获荣获“十五”立功先进集体称号。同全国32家中医急诊建设单位结成急诊协作组。同浙江省中医院、新疆中医院等5家单位结成中医卒心痛协作组并担任副组长单位。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6家单位结成中医脓毒症协作组。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优化工作。并制定《天津市中医急诊临床培养方案》用于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目前急症部已经培养硕士生22名,成为所在单位骨干力量。目前在学硕士生12名,现每年招收硕士生约4-6名。二、未来建设方向急症部较早提出针刺的心、脑保护作用的学术观点,在同类学科中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并以针刺的心、脑保护作用、中医药对心衰的治疗作用、中医药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作用为特色。急症部未来将继续以心、肺、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工作重点。挖掘、整理、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急救临床诊疗方法,继承名老中医专家急诊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制定诊疗规范。强调在中医急诊中突出中医特色,在使用先进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的同时积极地将中医药、针灸疗法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治疗。完善具有“三结合”特色的急诊救治模式,即“中西结合、针药结合、内外结合”。对危重病人做到中医辨证论治不失中医本色,西医积极治疗符合循证医学。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加强对临床急症的基础研究,借以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现基础研究以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病为中心,探讨中药、针灸在急症临床的作用机理。针灸与药物并重,发挥多重机制提高疗效。系统探索、总结、推广、应用针灸、中药及其他特色中医药急诊急救诊疗技术,提高中医急诊诊疗水平。三、专科队伍副院长主任医师刘新桥刘新桥,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急症学术带头人。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危重症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担任《中西结合心脑血管杂志》编委。承担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6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著有论文40余篇,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2003年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5年被天津市工会评为“十五”立功先进个人;2010年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在急诊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科主任李桂伟教授、主任医师李桂伟,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处长,南院急症部主任,急症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急诊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急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人才信息库急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副主编、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天津市主席、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原会长。作为主要研究者曾获得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获“第三届天津市人民满意好医生”和“天津市第十届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科副主任刘毅主任医师刘毅,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第二届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天津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第一届老年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荣获2017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三八红旗手”、2021年天津市岗位技术练兵重症医学组“岗位技术能手”,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临床带教老师,202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佳临床管理者。天津市首届西学中高级人才。四、专病治疗特色(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我们采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等中医方法配合强化的西医治疗,有效地降低MODS的病死率。现代医学认为MODS是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病理产科等后,同时或序惯地发生两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症。是临床死亡率较高的病种。其发病机理与内毒素、炎性介子、氧供氧耗、免疫系统的异常等有关,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我们提出气阴两虚、阴竭阳脱是MODS的病机之本;瘀、毒、痰、浊是MODS的发病之本;络脉阻滞是MODS重要的病机;扶正祛邪是防治MODS的根本治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我们提出早期的关键在于益气养阴、解毒活血、活络化痰。中期在于温阳活血、解毒养阴、活络化痰。后期在于回阳固脱、活血通络的方法。在疾病不同时期分别使用血必净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以及中药汤剂等协同治疗,起到缓解全身炎性反应从而降低了MODS的死亡率。(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并发症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局部坏死。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早期静脉溶栓成为治疗常规,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也在逐步开展。在急诊再灌注、血管重建治疗的同时,采用中医药治以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活血化瘀、化痰降浊等方法,对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的机率,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降低到8%以下。急性心梗恢复期出现心源性休克,中医治则回阳救逆、活血固脱为主。选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制剂化瘀通脉液静脉注射,并服用我院制剂参附合剂。从而在整体上通过改善微循环血供,增强心肌营养,尽力减少栓塞造成的坏死面积,同时克服了西药在救治休克时产生的心肌耗氧量增加的弊病。急性心梗恢复期出现心力衰竭,中医治疗以补益心气、养心宁神为原则,使用院内制剂参脉合剂,通脉合剂进行治疗。急性心梗恢复期心律失常,可见阵发室早、或房室传导阻滞,由于症状明显,常使病人情绪紧张,影响病情恢复。中医治疗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为原则,使用院内制剂651丸口服治疗。总之,心梗急性期、恢复期中医辨证施治,通过综合疗法,补益心气,活血化瘀通络,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新生,形成侧枝循环,可达到限制栓塞范围,保护缺血心肌,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提高疗效的目的。(三)针刺对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脑复苏心跳骤停(CA)后及时实施心肺复苏(CPR),约50%患者能达到自主循环恢复,但仍有许多短期存活者最终死于昏迷状态下,约10%-30%的长期存活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脑损伤(如部分瘫痪、失语、精神失常、认知障碍等)。因此自六十年代初国内外均相继形成心肺脑复苏(CPCR)体系,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LS)、长期生命支持(PLS)三个相互连贯的救治阶段,将脑功能的恢复作为复苏的最终目标。本治疗在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的同时,在心脏复跳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以“启闭开窍、调整阴阳”为主对患者进行脑复苏,即予针刺水沟行雀啄泻法;百会行捻转补法;双侧内关穴行提插泻法。各穴位行针1分钟后,留针30分钟。在最初的24小时中,每6小时针刺一次。以后每12h针刺1次。治疗7天。该疗法缩短了心肺复苏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改善了神经功能的预后降低了医疗费用。  收起>>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