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1957年,麻醉组创立并为肿瘤医院的外科手术服务。当时的麻醉组工作由第一代领导彭廉媛医生负责。彭主任克服了当时的各种艰苦条件,带领麻醉组两名护士一起在医院最初的两间手术室内为肿瘤医院的外科各手术组创建了安全的围术期管理并基本达成了各项手术所需的麻醉及安全要求。更值得一提的是,彭主任深情地回忆起在1957年至1960年麻醉...   展开>>

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1957年,麻醉组创立并为肿瘤医院的外科手术服务。当时的麻醉组工作由第一代领导彭廉媛医生负责。彭主任克服了当时的各种艰苦条件,带领麻醉组两名护士一起在医院最初的两间手术室内为肿瘤医院的外科各手术组创建了安全的围术期管理并基本达成了各项手术所需的麻醉及安全要求。更值得一提的是,彭主任深情地回忆起在1957年至1960年麻醉组建立初期,当时的肿瘤医院外科主任,知名外科专家李月云教授秉持先进的外科理念,以极为超前的意识将肿瘤医院大外科逐步细分为头颈组、乳腺组、普外组,将各有所长的外科医师慢慢调配至擅长的外科组以锻炼提高其技术业务能力,同时指导了麻醉组对不同外科患者的不同麻醉要求,并给予麻醉组极大的支持,并协助购买了进口麻醉机。李月云教授对于麻醉理念的超卓前瞻性以及对于医院麻醉科的发展所提供的巨大帮助至今仍令彭主任感慨万千,念念不忘。1960年,随着肿瘤医院的搬迁,手术室由两间扩充为了四间,人数也从1957年的三人增加至七人,包括四名临床麻醉医师,三名麻醉护士。手术量与日俱增的同时,麻醉组对于外科手术的麻醉经验和术中管理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当时已经能够胜任乳腺扩大根治术、妇科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肝叶切除术等较大手术的麻醉。之后的若干年,外科在李月云教授培育下逐步发展壮大,手术科室和手术种类齐全,无论是手术麻醉数量、操作水平、麻醉管理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麻醉经验,惠及至今。1984年科室有了第一台现代化多功能麻醉机,1985年麻醉科就有了第一台血气分析机,或许是上海三甲医院中最早独立拥有血气分析仪的医院。1986年有了第一台现代化呼吸机,1988年拥有第一台脉搏血氧饱和仪,这都处于同期上海乃至全国监测仪器先进水平。1985年3月12日肿瘤医院麻醉科正式建科。继彭廉媛主任之后,任麻醉科主任者为邹静常务副主任(邹主任为文革后第一批国家统招本科毕业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任常务副主任,1991年赴美国工作、生活。)此后,刘亚玲、曹云开医生分别担任科室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手术室从90年代起由5间扩充为7间,使用的麻醉机为国产仿制机型,手术量逐步开始大幅度增长。同时医院于90年代初建立了ICU交由麻醉科管理,无论是临床麻醉还是围术期管理水平均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外科新楼建成后手术室规模扩充为13间,机器设备开始又一次升级换代并逐步更新,再次引进了大批的进口麻醉机。2003年起科室随上海医科大学和肿瘤医院一起改名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手术量几乎翻番。2005年至2012年间谭志明副教授担任麻醉科主任。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麻醉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手术室规模多次扩大,2010年初手术室的现代化改造完成,每个手术室都安装了先进设备(层流系统、手术灯、手术床及吊塔等),现共有手术室22间,分成两个楼面。2011年,手术麻醉例数达到了18452例,其中全身麻醉包括复合麻醉达15669例,无痛内镜检查静脉麻醉达6404例,术后镇痛6245例,业务量领先全国肿瘤专科医院。2012年3月起,缪长虹教授作为人才引进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担任麻醉科主任。缪教授1966 年1月生,1995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着名的临床麻醉学家蒋豪教授,1998年获上海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学位,2002年起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麻醉学系授课副教授及中山医院麻醉科副主任,2003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及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Barnes-Jewish医院做访问学者,学习心胸外科、肝肺移植及大血管手术麻醉。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麻醉学系授课教授,2006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新一届上海麻醉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麻醉学会心胸学组委员、上海市麻醉学会心胸学组副组长、中国药理学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复旦学报》、《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编委和通讯编委等职。曾多次参加全国高等医学教材《麻醉学》、《重症监测与治疗学》、《危重病医学》等编写;协助参加七年制《外科学》、七年制《外科学》前沿与争论、八年制《外科学》等编写。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0年、2005年版)、国内多部麻醉学专著等编写,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2012年、引导项目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2004年、2008年、2011年)、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2011)等课题;已培养28名硕士研究生、七年制学生毕业,4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含八年制1名),目前在招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6名。在不断更新的麻醉学最新理念引导下,科室在日常工作中已能够通过精良的监测设备进行多种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以及BIS脑电波双频指数和熵指数麻醉深度监测等,各项监测达到目前麻醉业界推荐的标准监测水准。不仅如此,根据病人的情况和手术类型进行不同的麻醉方法组合,同时也保留了科室传统的为乳腺专科肿块切除手术麻醉专设的肋间神经阻滞。近年来我们更是通过一系列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针对胸外科EBUS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的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既为手术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舒适。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麻醉科结合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制订了一系列切合科室实际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麻醉质量控制的要求规范了手术麻醉、麻醉后苏醒、术后疼痛管理及手术室外麻醉的程序,不仅确保了我们的临床业务工作始终符合麻醉质控标准,更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并结合本院硬膜外麻醉偏多的特点,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麻醉技术和经验,努力推行国内外麻醉先进技术和麻醉管理理念,在肺通气保护策略、胸段硬膜外镇痛、体液平衡、双腔管定位、胸科手术麻醉、老年病人麻醉、困难气道处理和联合麻醉等方面多有改进,结合国际先进理念倡导针对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复合麻醉方式,既提高了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患者的舒适度。2012年来,科室无论是在提高外科手术的数量和缩短外科手术接台时间方面,还是在提升手术麻醉管理的质量和难度方面,麻醉科都在不断的精益求精,业务水平随着科主任的倡导的先进理念和临床规范更新而不断提升,获得了外科医师同仁的好评。进入2012年,院平均每天手术麻醉例数已明显上升,月平均手术量达到了1800例,最多时一天完成了总计121台择限期日间肿瘤切除手术。在每天完成大量的日间手术麻醉尤其是肿瘤根治术麻醉的过程中,麻醉科各级医师均不同程度自觉加班加点,不少医师每天工作13小时甚至更多。尽管工作强度与日俱增,但为提升医院手术和麻醉水平,更多更好完成外科手术任务,科室每一名医师均能兢兢业业、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个患者的麻醉工作,全力配合外科各科手术的安全进行。并在各种规范指南指引下,全年来无任何重大医疗事故,围术期安全水平也大大提高。人才梯队的培养是科室兴旺的基础。目前麻醉科共有42名医生,其中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6人,博士9人,硕士20人。现任麻醉科主任缪长虹教授知识渊博,作风严谨认真,无论对临床操作还是专业基础知识均严格要求,对于科室的清晨交班也不例外,通过严格的身体力行,我麻醉科在缪主任亲历亲为下整体学术、理论水平得到了长足提高,临床业务能力和理念逐步趋于规范、先进。同时,缪主任也在平时的授课中将最新的麻醉学理念引入科室的日常临床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全科临床麻醉管理的质量。此外,科室的青年医师在科研方瞄准目标、寻找差距、奋发图强,不断磨砺着自己,全科的科研水平在原有基础上稳步前进,科室SCI论文质量和数量年年增长,为麻醉科的学术水平贡献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此外,科室青年医生于2007年、2009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陈家伟、许平波医师),2011年再次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任瑜医师)。在即将结束的2012年,科室共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缪长虹教授3篇(通讯作者)、徐平波1篇、朱敏敏1篇、徐亚军1篇、钟静1篇,此外朱敏敏和王敬的两篇SCI论文已被录用。  收起>>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