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推荐: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装修建材 家用电器 家庭药箱 外出旅游 局部减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疗功效 饮食知识 |
美国纽约执照心理医生 张源侠
若把猜疑的本性美化为计谋智慧,那么就落进了自己挖的陷阱,应验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老话。与其天天活在猜疑中,不如返璞归真,自然一点,虽然难免被骗,但活得轻松自在。(转自:生命时报)
过度猜疑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这种猜疑心理影响人际沟通,那就需要治疗了。因为猜疑心和不安全感直接相关,所以自己应该有意识地探究内心的不安全感到底来自何方,然后努力调整。不安全感减少了,猜疑心自然就会降低了。
猜疑心每个人都有,无非是有些人轻一点,有些人重一点。轻度的猜疑心可以叫做警觉性,但如果猜疑过度,那就是心理病态了,焦虑症、恐惧症、忧郁症都和猜疑相关。但如果进入精神妄想,那就是精神病的范畴了。人在情绪低落时,比较倾向于猜疑,因为自己这时的安全感降低了。对猜疑心重的人,我们会觉得很讨厌,但讨厌对方其实就是在讨厌自己,所以要将心比心,了解他的内心痛苦,知道他的不安全感。如果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早期创伤,帮助他治疗因创伤而起的猜疑心,那就是最好的帮助。如果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那就用宽容的心去面对,容忍他。当对方心情好的时候,再适度指出其猜疑心的非理智性,帮助他慢慢了解自己,并深入体察其内心的不安全感,慢慢通过深入的沟通,帮助对方获得安全感,从而消除猜疑。
探究根源,其猜疑心理源自缺乏安全感,总是担心自己受伤害,或被人取代。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和早期的心理损伤有关,因为心理损伤而导致自尊心失落,于是总担心别人、猜忌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