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准备期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怀孕期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分娩期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新生儿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婴儿期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幼儿期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少儿期 学龄前
少 儿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心理行为语言 >> 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

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


www.cnkang.com  2012-2-14  健康863网    
核心提示: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   今天的年轻的一代爸爸妈妈吸取了很多崭新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要不厌其烦地夸,不遗余力地夸,要及时发现孩子……

  今天的年轻的一代爸爸妈妈吸取了很多崭新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要不厌其烦地夸,不遗余力地夸,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用鼓励强化它。”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的好行为就是这样巩固下来的,因此他们鼓励孩子的口吻总是夸张得像一个捡到珍宝的戏剧家。

  单凭多多夸奖,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见人爱”的天使吗?在“赏识教育”的发祥地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阶层的父母,在反思“过分鼓励”的害处,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一样,要知道,你若想让孩子知道“糖”的美,就不要让他掉进糖罐出不来。

  过分及不当的鼓励有何害处

  太过高调和夸张的鼓励是无用的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哦,今天早上你表现得像一个天使!”对于小于5岁的宝宝来说,这样“抽象”的鼓励毫无意义,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为像“天使”,哪些行为又成了爸妈的“骄傲”。既然鼓励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宝宝的好行为,那么表扬应该越具体越好。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有进步”,孩子以后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他就会自觉自愿,我们的养育过程就会“省力而见效”。具体到某一个细节的鼓励往往是低调的,比如,“你今天早上主动帮妈妈铺床,我真高兴,谢谢。”“你主动帮妈妈摆放碗筷,下楼时主动搀扶爷爷,真不错!”低调而具体的鼓励听上去随意而亲切,明白地告诉孩子:“这是应该养成的行为,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忙,这很自然。”

  具体而低调的鼓励,听上去才不会很“假”。

  过分的鼓励引发反感和不安

  相当一部分父母误解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他们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夸孩子的理由来,甚至认为,“孩子本没有这些长处,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事情果真有这么简单吗?孩子对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他会怀疑父母这样夸他是有他们自己的目的, “他们为了让我乖乖就范才这么说,他们很虚假。”为了表扬“真正的自我”,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赞扬越多,就越顽劣。心理学家H·G·吉诺特发现,“幼儿受到过分表扬,反而会引发反感和不安。”对了,一旦孩子发现父母的鼓励带有“哄骗”性质,他有可能抵触心理越严重。

  过分的鼓励令孩子受不了挫折和批评

  心理学家H·G·吉诺特通过幼儿园中400 名幼儿的行为心理调查发现,那些在3岁之前受到父母夸张式的鼓励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适应得很慢,容易情绪低落,人际关系也不佳。“因为超乎寻常的夸奖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永不会错。这样他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时,会很受不了。”因此,在家受到无微不至夸赞的孩子,经常到大班快毕业时还没有喜欢上幼儿园,他也会时不时产生这样的困感,“为什么我把玩具捡回抽屉里,妈妈就会夸我‘真了不起’,老师却会批评我没有把玩具一样样收进纸盒里呢?”家庭教育对孩子鼓励的“过分慷慨”,事实上与幼儿园的鼓励原则形成双重标准,这让孩子感到迷惑,从而更有可能乐意呆在家中,而不愿意留在集体活动的场景中。

  一个在生活中听惯了好话的孩子,未来与伙伴的相处也将是艰难的,因为很明显,同龄孩子不会对他的点滴“好处”,有父母一般热烈的鼓励性言辞。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