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准备期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怀孕期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分娩期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新生儿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婴儿期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幼儿期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少儿期 学龄前
少 儿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护理保健 >> 乳牙常见问题之答疑解惑

乳牙常见问题之答疑解惑


www.cnkang.com  2012-5-16  《母子健康》    
核心提示:乳牙常见问题之答疑解惑   乳牙异常之答疑解惑   ● 困扰1:乳牙迟萌●   乳牙萌出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一般认为婴儿出生后1年内萌出第一颗乳牙,均属正常……

  乳牙异常之答疑解惑

  ● 困扰1:乳牙迟萌●

  乳牙萌出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一般认为婴儿出生后1年内萌出第一颗乳牙,均属正常范围(一般6个月左右出牙)。全口或多数乳牙萌出过迟或萌出困难首先要排除是否有先天性乳牙缺失,其次它与全身因素关系密切,如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营养缺乏等,佝偻病患儿的乳牙能迟至出生后14~15个月才开始萌出,并往往伴有牙齿发育缺陷。

  解惑:

  如果超过1周岁未见第一颗乳牙萌出,需要找医生咨询,如果超过3周岁乳牙尚未全部萌出为乳牙迟萌,必须尽早查找原因,排除是否有无牙畸形。

  ● 困扰2:牙齿地包天●

  在婴儿哺乳期,如果平卧抱奶瓶喂养,下颌需向前用力吸吮,会引起“地包天”。又如你不注意自己的孩子常有咬上唇等使下颌前伸的不良习惯,就 易导致前牙反颌及下颌前突。有的宝宝因口腔内的扁桃体患慢性炎症及肥大,使呼吸不畅而下颌前伸,增加空隙便于呼吸,久而久之也会造成下颌前突。

  解惑:

  首先在婴儿时期,母亲要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其次不能让婴儿平卧自抱奶瓶吸奶。第三,对于有咬上颌或下颌前伸不良习惯的幼儿应及早干涉(可通过讲道理),及早改掉不良习惯。

  ●困扰3:乳牙缺失●

  儿童大多活泼好动,容易发生碰伤、跌伤。而乳前牙的牙根较短,受到外力撞击后容易造成移位或脱出。

  解惑:

  一旦宝宝出现乳牙早失,家长应带孩子到儿童口腔专科门诊就诊检查,拍片确定恒牙胚发育情况。乳牙缺失后,其它牙齿还在不断生长中,邻牙就会把缺失部位的地方占领,今后该长的的地方没有位置,恒牙萌出就会困难,也会造成牙齿移位、排列不齐。因此牙齿缺失后,要及时到口腔医生那里,做个间隙保持器,这样牙齿才能排列整齐,各就各位。

  ●困扰4:奶瓶龋●

  由于喂养的食物中含糖太多或方法不正确引起的小儿龋齿称“奶瓶龋”。有些新妈妈因为母乳不足或缺乏,会用奶瓶喂食宝宝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但如果其中放糖太多,或是经常让宝宝躺着喝奶,使奶瓶嘴直接与宝宝上前牙接触,就很容易发生“奶瓶龋”。

  “奶瓶龋”发病早,一般从上前牙开始,逐渐向两侧后牙发展。所以有些宝宝还不到两岁,牙齿就全烂光了,仅存一点牙根在牙床内。“奶瓶龋”会降低咀嚼功能,影响宝宝全身的发育,严重的甚至会甚至造成面部畸形。

  解惑:

  预防奶瓶龋首先要讲究科学的喂养方法。在喂代乳品时不要放太多糖,喂食时应让宝宝坐立,而不要躺着喂。奶瓶嘴应放在宝宝上下牙之间,减少食物直接与牙齿接触的时间。喂食后应给宝宝清洗口腔,去除食物残渣和乳凝块,以防被细菌发酵破坏牙齿。其次还要讲究喂食时间,一般在宝宝睡醒后为好,不要睡前喂食,以免喂食后宝宝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因为睡眠时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牙齿得不到清洁,因而易发生“奶瓶龋”。

  ●困扰5:萌出性牙龈炎

  6个月大的宝宝最近为什么不好好吃东西,睡不安稳,还爱咬人?其实这可能是宝宝牙龈发炎。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出牙时牙床经常发红,这在医学上称为萌出性牙龈炎,这是乳牙萌出时暂时性的牙龈炎,沿牙冠的牙龈组织充血,但无明显的自觉症状,随着牙齿的萌出而渐渐自愈。萌出性牙龈炎多是由于牙齿萌出时,牙龈常有异样感,使孩子用手指、玩具等触摸或咬嚼,导致牙龈黏膜擦伤。

  解惑:

  给宝宝吃些磨牙饼干或烤馒头片,促进牙齿萌出。若萌出受阻,需要找医生帮忙,去除部分牙龈组织或在牙龈上切个小口,使牙齿容易长出,在医学上叫“助萌手术”。

  TIPS:

  1.在宝宝出牙期,要常观察宝宝的口腔,看看牙齿生长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及时看牙医。

  2.积极治疗乳牙疾病。恒牙胚就在乳牙根下方发育,若乳牙有病不治疗,经常发炎,就会影响在它下方的恒牙胚的发育,造成恒牙胚发育障碍,甚至坏死,将来就长不出恒牙来了。

  3.在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家长也应每隔半年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口腔一次,做到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