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准备期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怀孕期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分娩期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新生儿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婴儿期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幼儿期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少儿期 学龄前
少 儿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心理行为语言 >> 早期教育个案-钟豆豆妈妈个案(18)

早期教育个案-钟豆豆妈妈个案(18)


www.cnkang.com  2012-7-4  新浪母婴频道    
核心提示:早期教育个案-钟豆豆妈妈个案(18)   主题:早期教育之乱弹   版权所有:钟豆豆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7:50:33 06月18日   我非常赞同张教授讲的“教育孩子首先……

  主题:早期教育之乱弹

  版权所有:钟豆豆妈妈 原作 提交时间:17:50:33 06月18日

  我非常赞同张教授讲的“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父母”。细细读张教授关于早期教育的长文,深切体会到教授的一片良苦用心。让我向教授鞠一躬,真诚地说声:“谢谢!”

  关于早期教育,我没有形成一套很系统的观念。这里谈一些自己的想法,赞同教授的部分就不讲了,只讲不同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教授深为传统教育链条的断裂而忧心。我倒没有这么悲观。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无疑比过去要好得多。因为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孩子在一起;经济条件又好得多,普遍来讲,父母不再需要为喂养孩子而发愁,而且有更多的金钱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各方面的要求。所以整体上,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会比我们这代素质高。当然诚如教授所言,在传统生活环境消失的同时,很多优良的传统教育方式页丢掉了。但是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个人认为其中大部分是可以弥补的。比如对孩子心智的开发,橡皮泥显然比黄泥巴要好。我小的时候,也跟在大孩子后面玩黄泥巴,经常因为黄泥缺乏应有的粘性而发愁。豆儿爸讲他们男孩子会跑到工厂后面的臭水坑里,掏挖饱含废油的黑泥,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再如爬树、上墙、掏鸟窝,现在幼儿园或住宅小区里,往往有锻炼孩子攀爬能力、平衡能力等等的器械。说到女红,运笔、涂色、剪纸、陶艺、扎染等等,都可以替代。听戏、听书,现在有家长讲故事,有各种适合孩子的磁带、CD和VCD。而且这一切都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较之过去的自然接受法,窃以为效果要更好些。

  现在孩子的早期教育同过去相比,我个人认为更可能在两个方面比较欠缺。一是与各种不同类型人的交往能力,二是与自然的亲近程度。这两方面,只要我们做家长的肯努力,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完善。我看到坛子上有不少家长探讨孩子与别人交往的文章,还有带孩子出门旅游的妈妈、帮孩子问有关蜗牛问题的妈妈等等。我小时候也热爱抓虫子、采摘野草叶子、果子什么的,可是因为没有大人指导,又没有地方可以查证,到现在还是仅仅知道那么几样动植物的名字,再详细的就不知道了。而小孩子一时的热情没有大人的引导,终不能长久,往更深更远处发展的困难性也小得多。

  另外不能否认,我们的传统教育还有很多弊端。我们赶上文革,只有那几个样板戏、几只革命歌曲就不说了。老一辈的人年少时听戏,怕是大人们听什么、孩子们就听什么,我不曾听说有专为孩子写的戏文。口手相传的那些书、那些戏文,不可能适合从黄口小儿到少年再到成年、老年的所有人群吧?我还记得陈香梅的自传里写她们小时,父母只顾应酬,把她们姊妹留给佣人照顾,佣人们给孩子们讲鬼的故事,把她们吓得够戗。我小时候也听大孩子们关起门来讲鬼故事,心里非常害怕,至今想起来还不舒服。再说旧时的私塾教育,文史哲合为一体是有的,但重文而轻理,自然科学是缺席的。这种情况到了近代,出现了西方式的学校才好一些。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教育的最大缺陷在于限制个性发展,不能因材施教。张教授所言“工业化生产”即为贴切。象丁丁妈那样教出一个不错的孩子,最后可能让学校打磨成“普通产品”,哀莫大焉!这里有国情的影响,恐怕更多的还是教育当局教育理念落后所致。所以很希望同诸位探讨如何应对学校教育的不合理之处,也想听听教授的观点。

  请诸位赐砖!:)

  张仲华教授回复:

  钟豆豆妈妈:大家要探讨,如何去建立一个新的教育“生态”。

  你好。你讲得很对,过去教育的“生态”环境,不是每个孩子都很好,有的孩子教育环境很差。像大山里面,几十里地才有一户人家。既是很多村落,也有好的,也有差的。武当山下有一个故事村,人人都会讲故事,每个人从小都跟着大人学习,流传几百年至今,现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江苏吴县是全国有名的杂技县,还有武术县,陕西的剪纸,到河南听豫剧,大人、小孩都会唱。过去北京人去天桥看杂耍,地坛的庙会,小时候去赶集,集镇的各种热闹。去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那是极其丰富。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扔掉传统,英国、法国、就是属于儒家文化的日本,传统文化保持的很好。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中国是一个剧变,甚至是短暂的剧变。其破坏程度之巨,很难想象,几乎是只差几岁的年龄,就再也见不到。中国的剧变,有两个阶段,一是文革十年,一是近十几年的工业化过程。六六年我十一岁,在一个鄂、豫、陕边境一个繁华的小县城长大,几百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可能是有最后记忆年龄孩子。文革后几个月,什么都没有了,我们一群孩子天天跟着红卫兵后面,去看挖地主、资本家的房子。所有的民间艺人都受到批判。我妹妹比我小四岁,我看到的,她都没有看到,记忆很少。70年十五岁,下乡到山里去。农村里传统的文化虽然也遭到破坏,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到77年高考,78年我离开农村,传统基本上给扫荡的差不多。80年代初,我到河南,还深感中原文化的基础之深,在湖北的城镇和农村,很多东西已经看不到,这些年就不知道如何。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对传统是什么可能就没有什么印象,比我大十岁的人差不多有印象。看高新健写的《灵山》,其中对传统文化、风貌的描述,对文革、工业化对传统的洗劫的忧思很是伤感。

  我的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文化、教育的环境就象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我还没有发现有这样一个学科,去研究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在中国,旧的教育文化环境不存在,新的没有建立起来,现在的经济条件比过去好,科学的进步是我们的教育进入一个科学的时代,一个有意识的时代。父母们自觉、主动关心孩子的教育也比过去好的多。我们需要去研究和反思过去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在工业化社会里,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继承过去传统中优秀的文化,教育思想、方法,重建一个“教育的生态环境”。



    关键字:教育生态环境  早教  教育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