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准备期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怀孕期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分娩期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新生儿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婴儿期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幼儿期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少儿期 学龄前
少 儿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心理行为语言 >> 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

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


www.cnkang.com  2013-2-17  深圳新闻网    
核心提示: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   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   EQ型父母的处理技巧分为4步:   步骤1 : 肯定   具体做法: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

  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

  EQ型父母的处理技巧分为4步:

  步骤1 : 肯定

  具体做法: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情绪。

  例如:“宝贝,我看到你很伤心的样子,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你看起来不太高兴,什么事让你生气呀?”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父母须明白

  ◆ 跟所有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都是有原因的。

  ◆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尝试换到孩子的角度,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绪。

  特别提醒:无论孩子怎样回应你,你都应该让孩子知道,你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步骤2 : 分享

  原则: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具体做法:帮助孩子去捕捉内心的情绪。

  孩子们对情绪的认识不多,也没有足够和适当的文字描述情绪,要他们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你可以提供一些情绪词汇,帮助孩子把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刻画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例如:“那让你觉得担心,对吗?”或者,“你觉得被人冤枉了,很愤怒,是吗?”

  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达他们的感觉,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望、愤怒、混乱、妒忌等;当他感到难过时,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孩子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事情了。

  ◆ 如果孩子急于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对谁错,你可以用说话把孩子带回到情绪部分。例如:

  “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心里的感觉怎样.”

  “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呢!现在你心里觉得怎样?”

  ◆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表达他的感受。耐心些,当孩子正努力地说出情绪时,不要打断他,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当孩子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你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和语气等都变得舒缓了。

  ◆ 待孩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了。

  步骤3 : 设范

  设范是指为孩子的行为设立规范,即划出一个明确的范围,里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则是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

  比如孩子受挫后打人、骂人或摔玩具,在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他描述感觉后,你应当使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

  例:“你对亮亮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妈妈明白你的感觉。但是你打他就不对了。你想,你打了他,现在他也想打你,以后你俩就不能做朋友了,对吗?”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问。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问题,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步骤4 : 策划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总是抱怨人生处处不如意。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肯定、分享、设范三个阶段,现在正是恰当的时候。

  此时,孩子已经领悟到:现在我知道我感觉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接下来,你就可以引导孩子找出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 先问孩子他想得到些什么。比如,游戏机不被别人拿走;也有机会坐在汽车前座。

  ◆ 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重新来过,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吗?”

  “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怎么做会更好?”

  ◆ 和孩子讨论:为了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例如:“刚才亮亮走过来的时候,你对他说些什么,他就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

  “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 如果必要,你不妨以爽快和愉快的态度参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