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
![]() |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
![]() |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
![]() |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
![]() |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
![]() |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
![]() |
学龄前 少 儿 |
主题:孩子的逻辑
版权所有:一可妈 原作 提交时间:11:47:24 01月16日
有些时候,孩子的想法真的让我们始料不及。
昨天晚上,一可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表演童话灰姑娘,由女儿来分派角色,于是,爸爸演灰姑娘,妈妈演继母,一可演坏姐姐。演了一会儿,爸爸突然奇怪,为什么女儿不愿意演主要角色呢?就是呀。妈妈也开始奇怪了,白雪公主里,女儿表演小矮人,狼来了里,女儿表演干活的人。嘿嘿,要是妈妈的话,一定最喜欢白雪公主了。把问题提出来,女儿的回答很特殊:灰姑娘总是干活,很脏的。白雪公主老是死,老是死的。哦~~~原来如此。后来又演,女儿总算要演灰姑娘了,继母一声断喝:“灰姑娘,你在干什么?快干活去。”女儿又不演了,妈妈,灰姑娘老是吵,老是吵的。可是临到爸爸表演灰姑娘,坏姐姐极尽虐待之能事,一会儿要擦鞋,一会儿要梳头,还罚饭呢。美滋滋的享受妈妈的宠爱,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早上下楼,看见一辆车从外面开进来停在车位上:“妈妈,为什么这个车要停在这里呢?”刚要回答,想想或许还会有妙论,就说:“你觉得呢?”“因为她想和别的车停一块儿。他们是好朋友呀。”哦,女儿,你的回答很好呀,连老师也没这么好的答案呢。
主题:一可的辛酸
版权所有:一可妈 原作 提交时间:11:06:28 03月06日
晚上睡觉,关了灯,一可拱在妈妈怀里说:"晚上睡觉要抱哦。”“好的 ”“睡觉喝水不许吵哦”“好的”可是,为什么要交待一下呢,看来有想法了,妈妈就问:“妈妈吵的时候,你心里什么感觉呢?”抽泣状“妈妈吵的时候,就想从楼上跳下去。”天啦,冤枉死啦!近段时间,一可因为报了两个班,晚上回到家就快8点了,吃吃饭洗洗都快9点了,她还要玩一会儿,又要跳舞又要玩字卡,还要听5个故事,罗罗嗦嗦的都弄到10点多好不容易睡下了,不一会儿又要水喝,把妈妈给急的,忍不住说了一句:“看你事儿多的,快睡吧 。”就这反映这么大?说出这么危言耸听的话。:(为了安抚小儿,妈妈只好说:“妈妈吵你妈妈错了,妈妈就是着急你睡的晚,以后妈妈不吵你了。但是要好好睡觉哦。”点点头闭上眼睛睡了。一天无话,晚上又回来了,爸爸也刚好回来,买了两个面包。等妈妈做好饭时,看到一可在客厅的沙发上躺着,腿翘到沙发沿上,面包被掰的成了十多块扔在沙发上,忍不住一声大吼“胡一可!”挨吵是不可避免的了,并责令全部装到垃圾袋里。一可乖乖的干完。突然眼泪汪汪的说:“你不是说以后不吵了么?”唉。妈妈早把昨晚的话忘到九霄云外了。先赔礼,再讲理,以后真的记住不吼我的乖乖了。:)
主题:请教张教授和各位妈妈:关于朋友的困惑
版权所有:一可妈 原作 提交时间:11:50:44 03月11日
请教张教授和各位妈妈:关于朋友的困惑
一可在幼儿园有三个朋友,叫源源,昆昆,和丹丹。丹丹是女孩子,另外两个是男孩子。两个男孩子和一可年纪一般,同月的,都是3岁半了,我们在一个小区住。三个孩子小时侯都认识,但真正交了好朋友是半年前入园时,为了让孩子不孤单,我们家长联系一起送到同一个幼儿园而且一个班,并且坚持两周一起送一起接的。其实当时是四个孩子,但那个小女孩就没溶入这个小团体。三个孩子适应的很好,在班里属于一个强势,身高,智力等都不错,都很自信,认为自己是老师最喜欢的,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或者说他们三个是最棒的。
现在的问题是,一可除了这三个人似乎不和其他的人玩呢。我常常看到在离开幼儿园前有小朋友和一可打招呼,一可就是理也不理。有一次为了帮她,我在别的小朋友喊她时,赶快问一可:“她是谁呀?”一可快嘴利舌的说“她叫**,她爱打人,不是好孩子。” :( 一般来说,打招呼的都是女孩。近段时间我们因为时间冲突不能早接孩子,分别给三个孩子报了兴趣班,都报了美术班,老师是原班主任,三个孩子都很高兴。因为一可是女孩子,单独报了个舞蹈班。两个男孩子,报了个语言班,老师都另外换新的了。时间是放学后6点到7点半。先是源源,第一天语言班就哭了,过两天连幼儿园都不去了,闹着要上舞蹈班。一可呢,就是每天接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很紧张。第一天她说“妈妈,我都想哭,可是我忍住了。”听着孩子的话,真心疼。接着几天,老师反映说:“非常认真,就是情绪没有调动起来。”有时候从门缝里看她拘谨的样子,就是怯怯的。一开始我以为没有认识的小朋友,后来看到不断有孩子过来和她说话,一可只是不理。都是同班的小女孩呀。介绍也是干干的说句那是**等。前两天给一可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到两人隔河相望,无限悲苦之时,一可说“有时候老师换座位把我放到第一排,我看源源时就很难过。”有一次一可说“妈妈,早上到幼儿园看不到源源我就想哭。后来我看到昆昆我就笑了。”这样一个小团体真不知那个叫丹丹的孩子是怎么加入到里面去的,她可是年后才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又有一个新朋友了。
昨天因为一可生病,没等到放学我就把她接走了,结果晚上一可就问“为什么没上美术班呀?”告诉她妈妈今天有时间陪她想和她多呆会儿。没想到这个解释引来很大麻烦。先是要求妈妈每天早点下班去接,不上舞蹈班了(美术班就一定要去)在妈妈明确答复没时间后,就哭啊哭啊,不上舞蹈班了。其实一可在家是很喜欢跳舞的。后来又问源源和昆昆上的什么班,就哭啊哭啊要求上语言班。直到妈妈答应去和老师商量,才睡了。
我不知道是因为要和朋友在一起才不上舞蹈班呢还是觉得舞蹈班太累(她是这么讲的),更觉得是新老师新环境的不适应。就我自己来说,上舞蹈班就是增加活动量,另外小女孩子嘛,听听音乐,练练形体,也不错的。而语言,我每天和她在一起,可以自己来的。主观上不乐意给她换班。如果是环境的不适,正好可以加强锻炼。总觉得她这几个朋友太黏糊,不接受新朋友,源源是每次上语言都要趴在桌上哭,有昆昆拉着手才能去呢。是适应能力差么?
请张教授和各位有经验的妈妈给出个主意,给不给孩子换班,她们的友谊,该怎样去引导呢?
非常感谢。
张仲华教授回复:一可妈:孩子对社会的适应锻炼,不能由父母给设定一个模式!
一可的例子很典型。这些孩子的妈妈们动机是很好的,希望能帮助孩子们相互适应与交往,特别是把几个比较“优秀”的孩子,老师也很喜欢的孩子放到一块,给他们制造一个交往的环境。结果呢?却与妈妈们的初衷相反,孩子的适应能力反而出现了问题。社会与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要成为高空中雄鹰,在什么样的暴风雨中都能飞翔。我们给孩子制造的“环境”是根本不可能使孩子长大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在这种“制造”的环境长大,孩子能够真正去认识自然与社会吗?能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吗?将来会有成就吗?不可能,很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就象我们帮助孩子学习走路,我们不是给孩子铺一条很好的路,把所有可能的障碍都搬走。而是我们把孩子放到广场上、草地上、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山路上、人很多的地方、车很多的地方,让孩子去得到锻炼、去学习。孩子可能摔跤,我们不是去搬走障碍,而是要更放手,让孩子在摔跤中学会走各种道路。我们会去安慰孩子,去抚摸伤痛。但是我们仍然鼓励、要求孩子勇敢的向前走。无论是一可妈妈给孩子制造的交往“环境”,还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天才班”,都不能帮助孩子们去真正认识、了解自然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