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康网首页
男性 健身 | 休闲 | 保健 | 疾病 | 爱好 | 品味
女性 美容 | 整形 | 减肥 | 职场 | 情感 | 育儿
健康 男科 | 妇科 | 疾病 | 外科 | 体检 | 食疗 | 心理
生活 家居 | 旅游 | 养生 | 急救 | 解梦 | 星座 | 美食
医学药学 | 健康资讯
中医中药 | 老人健康
准备期 孕前检查
生男生女
怀孕期 孕期保健 | 怀孕中期
怀孕晚期 | 分 娩 期
分娩期 产后恢复
营养饮食
新生儿 护理保健
母乳喂养
婴儿期 1-3月宝宝 | 4-6月大宝宝
7-9月宝宝 | 10-12月宝宝
幼儿期 1-2岁宝宝
2-3岁宝宝
少儿期 学龄前
少 儿
您的位置: 中华康网 >> 心理行为语言 >> 引导宝宝攻击行为的6方法

引导宝宝攻击行为的6方法


www.cnkang.com  2013-4-27  《婴儿母亲》    
核心提示:引导宝宝攻击行为的6方法 社会因素 关系 幼儿园(学校) 儿童所在幼儿园或学校的风气和文化影响着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在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对攻击行为……


社会因素

关系

幼儿园(学校)

儿童所在幼儿园或学校的风气和文化影响着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在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对攻击行为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攻击行为的产生。

 

同伴群体

研究表明,同伴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会导致儿童相互模仿、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大众传媒

 

研究表明,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儿童会模仿喜爱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攻击行为发生。

 

         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儿童自身的特点,如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水平、儿童的人格特点、社交技能和固有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个体因素

关系

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水平

 

 

儿童的道德水平越高,儿童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越趋向于亲社会方向;当用特定的实验条件使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为就会明显增加。

儿童的人格特点

儿童较强的攻击倾向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连。欺负者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躁,易被激怒;而受欺负者通常也具有自尊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绪性等人格特点,因而常沦于被攻击、欺负的地位。

儿童的社交技能

研究发现,经常采用问题解决策略来处理人际冲突的儿童较少卷入欺负行为问题。

儿童的固有经验

研究表明,遭受攻击的儿童学会了攻击行为,并且把攻击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规范。


     实践总结:六种方法巧应对宝宝攻击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杰拉德·帕特森观察了一些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培养了攻击性儿童的家庭内部相互作用特征,据此提出了一套“对攻击性儿童的家庭教育原则”。这套原则的要点是:

  ★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

  ★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关在他们的房间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监控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奖励。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讨论;

  ★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帕特森进行了几年的追踪,他发现,当家长采用了这一原则之后,不仅儿童的攻击性和偏常行为大大减少。帕特森认为,儿童行为的失控,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子女之间不正常的、充满敌意的相互作用,因此仅仅关注儿童的失控行为是不够的。



  • 搞笑
  • 女性
  • 生活
  • 热点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