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早搏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6-05-04   来源:中华康网   

  家长们最期盼的是宝宝健康成长,但是有时候,疾病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小儿过早搏动,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这种疾病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今天,我们就跟随专家的指导,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小儿过早搏动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过早搏动的原因如下:

  (一)发病原因

  1.分类 心电图可区分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期前收缩,

  (1)房性期前收缩:

  ①期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在正常范围(>0.10s)或有干扰性P-R间期延长,

  ③异位P波之后的QRS波与窦性QRS波相同,如发生差异性传导,则QRS波形态有变异,如异位P波发生过早,房室交界区尚处于绝对不应期,则P波之后无QRS波,称为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

  ④代偿间歇多为不完全性,

  (2)交界性期前收缩:

  ①期前出现的QRS波,其形态与窦性QRS波相同,

  ②逆行性P波,PⅡ,Ⅲ,aVF倒置,PaVR直立,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其P-R间期

  (3)室性期前收缩: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

  ②期前的QRS波增宽(年长儿>0.12s;婴幼儿>0.10s),畸形,其后的T波方向与之相反,如起搏点在房室束邻近,则QRS波接近正常,

  ③代偿间歇为完全性, 在心电图同一导联中,期前收缩形态不同,联律间期不等,为多形性期前收缩,每间隔一个窦性搏动之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二联律,每隔2个窦性波动之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为三联律,如此类推,四,五联律等,期前收缩每分钟在5次以上称为频发期前收缩,5次以下为偶发,

  2.病因

  (1)健康小儿:期前收缩常见于健康小儿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由于过劳,精神紧张,胃肠道疾病,胆道感染或自主神经紊乱等所引起,有的找不到明显病因,

  (2)心脏病患儿:心脏病患儿更易发生期前收缩,如风湿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长Q-T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及左室假腱索常发生室性期前收缩,

  (3)药物中毒:洋地黄类药物中毒常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其他药物如奎尼丁,肾上腺素,锑剂中毒,

  (4)低钾血症及缺氧:低钾血症及缺氧等也可引起期前收缩,

  (5)其他: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及麻醉过程中常出现期前收缩,多形性,成对或连续出现3个室性期前收缩,多见于严重心脏病患儿,

  (二)发病机制

  近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期前收缩的发生机制也有了一些新认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给予完满解释,根据晚近的文献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①折返激动;

  ②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③触发活动;

  ④并行心律,在上述机制中,折返激动可能是产生期前收缩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机制,关于折返激动的详细机制请参见小儿心律失常,如果折返只发生1次便表现为期前收缩,若连续发生折返则形成阵发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与其前的窦性心搏之间常有固定的联律间期,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说认为:心脏内存在着某些潜在的异位节律点,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其自律性增高,表现为起搏细胞4相舒张期自发除极加速或因阈电位负值加大,使较易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1次异位激动引起期前收缩,有些学者认为触发活动也可引起期前收缩,它主要与早期后除极,延迟后除极有关,振荡膜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就可产生触发活动,形成新的动作电位而引发1次期前收缩,并行心律学说认为:除窦房结外心脏内同时还存另外的异位节律点,并在异位节律点的周围存在着传入阻滞,使窦性激动不能侵入,异位节律点可按其固有频率不断地发出激动,但由于其周围同时还存在不定期的传出阻滞,使有些激动不能传出,形成异位搏动之间的间歇长短不一,呈并行心律的期前收缩其联律间期不固定,可出现融合波,临床上以室性并行心律多见。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早搏发生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早搏发生特征是大家得积极把握的,正确把握早搏发生特征,才能够因此得出积极的确诊和治疗,通常早搏发生特征有很多,如下便是专家对早搏发生特征做出的分析。早搏是指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