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矫正术中出血原因分析和处理

    发布时间:2015-04-15   来源:中华康网   

       鼻中隔矫正术是耳鼻喉科最常规手术之一,该手术是以改善患者鼻通气、反射性头痛、鼻出血等症状为目的。随着20世纪70年代鼻内镜的问世和发展,促进了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手术的发展,因此临床上开展该手术越来越多,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增高。其中术中及术后出血是其并发症之一,如果术中出血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出现血肿、脓肿、穿孔、鞍鼻等并发症(1)。我科自2006年8月-2009年8月,共行鼻中隔矫正术291例,其中发生术中出血10例。通过对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出血原因和处理方法,为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借鉴作用。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陈钢

  鼻中隔手术切口处动脉出血  由于鼻内窥镜的使用,手术切口较传统的增大,增加了切口处出血可能。我们观察的3例患者出现切口处出血,发生部位位于鼻前庭底部,术中2例呈“C”型偏曲的患者,由于偏曲的方形软骨靠近鼻阈,为了充分显露术野,切口向前鼻孔基底部延长,发生动脉出血。此区域有鼻翼基底动脉(或称为鼻翼动脉)走行,该动脉多数发自面动脉,少数发自眶下动脉和上唇动脉(3),鼻翼基底动脉走行于鼻翼基底和前鼻孔基底水平,于鼻翼软骨内侧脚与前鼻嵴外侧之间进入鼻中隔,并沿途发出分支进入鼻翼基底与鼻前孔基底内,鼻翼基底动脉均较粗,其外径在0.78-1.20mm。因此当出现可见的动脉搏动性出血,及时对出血点进行电凝处理,出血可以迅速止住。提示我们在进行手术切口时,应该以暴露手术视野,减少切口张力为原则,不必使切口过分延长,才能有效降低损伤血管的几率。

  上颌骨鼻嵴出血  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正术,认为解剖胚胎期生发点生长过程中产生异常张力导致鼻中隔偏曲的3条曲线,其中第3条线位于鼻中隔软骨与犁骨、上颌骨鼻嵴和腭骨鼻嵴交界处(4)。本资料中的3例鼻中隔嵴突样和2例距状突样患者,鼻中隔偏曲部位发生在鼻中隔软骨和上颌窦鼻嵴交界处,在处理该处的上颌窦鼻嵴时发生动脉搏动性出血,分析原因考虑为追求手术矫正效果,过多的去除上颌骨鼻嵴,导致损伤上颌骨鼻嵴内自切牙孔向上穿出的腭大动脉终支。针对出血,在局部压迫配合的情况下,通过持针器钳夹上颌骨鼻嵴,也能起到止血的目的,若钳夹方法效果不满意,再行电凝止血。应用电凝止血,在血管断端暴露的情况止血效果满意,一旦断端回缩进入骨质后不利于止血。对于电凝的使用,建议用单极电凝,一方面电极头可以直接作用到出血点,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电极头对周围组织损伤,但是对于鼻中隔后端或上颌骨鼻嵴内动脉断端出血,应用常规的单极电凝不容易在鼻中隔内操作,并且电极头很容易损伤鼻中隔黏膜,因此我们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对腰穿针的改造,将单极电凝与经改造过的带有绝缘套腰穿针(见图1)相结合(单极电凝作用在腰穿针的近端,远端作用到出血点),腰穿针近端连接负压吸引器,一方面可以止血,另一个方面也能在止血的同时吸除局部血液。

  分离鼻中隔软骨膜时出血  鼻中隔软骨膜及骨膜外覆有粘膜。常规进行软骨膜及骨膜分离时,是在软骨膜(或骨膜)与鼻中隔软骨(或骨质)之间进行。我们观察的3例鼻中隔偏曲呈“S”型的患者,在术者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开始分离过程发生在鼻中隔前端的软骨膜与黏膜之间,由于该间隙在应用剥离子钝性分离时也比较轻松,很容易误认为是在软骨(骨)膜和软骨(骨质)之间进行。术野区过多的渗血影响了手术的操作和手术野的暴露,也增加了术后鼻中隔血肿形成的可能。充分掌握了鼻中隔解剖层次、提高手术技巧可以避免此类出血情况发生。术后鼻腔内有效的填塞可起到止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充分了解鼻中隔血供情况,准确分离鼻中隔软骨/骨膜和谨慎处理上颌骨鼻嵴是防止鼻中隔矫正术中出血的有效措施。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鼻中隔偏曲介绍 
五官中鼻子美观度是很重要的,鼻子占据面部的最中央位置,直挺流畅的鼻子会给面貌加分不少,反之会影响面貌。鼻中隔偏曲就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畸形,会让鼻也看起来一大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