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的病因

    发布时间:2016-04-23   来源:中华康网   

  沙眼在当前来看是多见的,也是眼病中相当多发的一种,一旦发病对于眼睛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关于引发沙眼出现的原因较多,很多的朋友对于此病的病因缺乏了解,为此会在应对疾病的时候遇到很多的障碍,来看看沙眼的病因有哪些呢。

  有关沙眼病原的研究历史已久,1907年halbestaedter与prowazek用光学显微镜和giemsa染色,在沙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发现包涵体,即上皮细胞内有红蓝色原体及深蓝色始体颗粒聚集,此包涵体具有基质(matrix),颇似外衣包围,被误称为“衣原虫(chlamydozoa)”。此后,相继有不少研究。但是,沙眼的病原体直到1955年才由我国汤飞凡、张晓楼等用鸡胚培养的方法首次分离出来。

  由于这种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寄生在细胞内,并形成包涵体,故当时认为是一种病毒。又因其大小、形态与一般病毒不同,称之为非典型或大型病毒,与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的大型病毒相似。此后各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分子生物学及代谢机能等,证明它具有rna、dna和一定的酶,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具有细胞膜及壁,并对细菌敏感等,这些都不符合病毒的性质,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有很多相似之处。故1974年出版的《bergey细菌鉴定手册》将这一类微生物另立一目,称为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是其中的一种。

  沙眼衣原体从抗原性上可分为a、b、c、ba、d、e、f、g、h、i、j、k等12型。流行地区的沙眼是由a、b、c及ba型所致,其他各型则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及包涵体性结膜炎。有的作者称前组各型为流行性沙眼衣原体组,后组各型为眼、生殖泌尿衣原体组。

  沙眼衣原体在其生活周期中有2个生物相,即原体和始体。原体(elementary body)是感染相,大小约0.3μm,具有细胞壁,可存活于细胞外。始体(initial body)亦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是繁殖相,体积较大,约0.8μm,无传染性。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在胞浆内发育转变为始体,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代原体。胞浆内充满后则破裂释放出原体,游离的原体再侵入正常的上皮细胞,开始新的周期。每一周期约为48h。

  认识到了上述的知识之后,大家了解到了关于沙眼疾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了,此病会给眼部的健康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我们必须要将沙眼加以关注,而且应当分析此病的发病原因才行,从而给大家预防沙眼疾病带来很多的帮助。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说说沙眼 
沙眼是一种很容易感染的眼科疾病,但是很多人患上这种病之后,都不了解是什么样的疾病,然而也不会主动进行治疗,专家指出,这种病有着很严重的危害性,如果没有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