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常识主要有哪些呢

    发布时间:2016-04-21   来源:中华康网   

  癔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相信这一点大家都非常的清楚,对于癔症内在的了解,可能很多的朋友是非常模糊的,患上癔症以后,会影响到患者的心智,让他们失去理智,我们需要去正确的认识癔症,一起来看看该病的相关知识。

  癔症隐形因素在婴儿期就已经形成:

  我们知道内化和认同是人格形成的基本条件,自己生活史中的重要客体一般说来是儿童内化的认同的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适合于儿童的情形。在此,以一个青春期少女癔症患者为例。

  当患者发现她所敬爱的父亲(或者说在她远离父母期间所建立起来的对父亲的想象)在家中是那么无能,她在父母这二元关系中自然就倾向了母亲。

  如果说在外公、外婆那儿患者在“宽松”的环境下度过了充满着权欲之争的“肛门期”,使得患者以后的性格不那么固执,相反表现得恭谦、忍让(治疗情景中的表现)的话,那么在4-6岁阶段,患者因对异性父母角色的负性移情或正性娥底浦斯而出现对父亲的亲近或疏远,这也导致家庭关系中由以往与重要客体(主要是母亲)的二元“共生”到“三角鼎立”。

  对女孩而言,与父亲的认同将决定她今后与男性交往的关系模式,而这种机会被母亲对待父亲的态度和方式上遭到毁灭:充满抱怨的母亲和孱弱无力的父亲构筑了患者头脑中的“强有力的、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形象和“无能的、处于被动的”父亲的男人形象—在精神上,患者的母亲对父亲作了“阉割”手术,由于患者不能对这样一个男性进行认同,她只好转向认同了其母亲,并将其性格进行了内化,这在患者今后的生活中活生生地反映出来。

  青春期心理成熟需家长正确引导:

  如果说娥底浦斯期代表着心理成熟过程中的一个艰难的阶段,随着潜伏期的过去(6-10岁),青春期的到来,躯体的觉醒提供了另一个澄清心理上疑惑的机会。

  患者在这一时期,其躯体心理成熟过程常常被被母亲引向畸形。显然,如果经历了与男孩带性色彩的交往(患者是懵懂的、被动的和“舒适”的),患者则不得不认同母亲严厉的谴责,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流氓的、不洁的”。

  这种被母亲所压制下去的记忆反复在患者脑海中强化—通过回忆、产生负疚感、压抑、再现、再压抑的过程,最后导致症状的出现,如窥探男性老师的生殖器、害怕被人发现、与同学疏远等。

  老师作为为人师表的角色,男性老师更是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代表着能承担责任的、强有力的父亲的形象。

  对患者而言,她所缺乏的就是真正的父亲形象,结合患者自身的经历(弗洛依德开始研究癔症时是强调病人的“创伤性经历”的,在我们的例子中,患者的这种经历只是在受到母亲的谴责后,才真正地成为了具有“创伤性”意义的经历),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患者将老师作为症状转移的对象,并一直试图想确定该老师是否具备“父亲”的条件,而男性生殖器当然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象征,这也就成为患者一再探究的动因。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大家对于癔征的相关知识有了新的了解了,癔症需要引起朋友们的关注,在我们了解癔症的时候,一定要正确的去进行认识,以免在处理癔症这种疾病的时候,走偏方向,给治疗带来大的困难。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认真探讨癔症的症状体现 
认真探讨癔症的症状体现,我们了解了癔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严重的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需正确掌握癔症的症状表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