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手机看

分享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史

参与医生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刘自民 主任医师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史可以看作一部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史,20年前致死率接近100%的疾病,现在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已经逐步进入慢性病的范畴。早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但是不少患者属于中晚期不适合直接手术,更糟糕的是化疗和放疗对胃肠道间质瘤没有疗效,因此在2000年之前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等同于绝症。2002年,美国FDA批准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彻底改变了这些患者的命运。50%以上的患者肿瘤在用药以后明显缩小,中位的生存期一下提高到了4-5年,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与其他靶向药物类似,伊马替尼也面临着耐药的问题,一半左右的患者会在2年之内出现疾病进展,为了解决这些耐药问题,科学家们后来又找到了新的靶向药,包括二线的靶向药物舒尼替尼和三线的靶向药物瑞戈非尼,解决一部分耐药问题,但是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进化和基因突变模式非常复杂,同个耐药的患者体内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不同的肿瘤。对于转移的晚期患者,可能每个转移灶的肿瘤突变都不一样,因此急需广谱能抑制更多KIT/PDGFRα的靶向药物。2021年3月新型的靶向药物瑞派替尼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四线治疗,这是我国首个上市的广谱型的KIT/PDGFRα抑制剂。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