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肿瘤科
加入收藏

“癌王之王”为何击倒了“肥肥”

    发布时间:2017-10-31    编辑:易善永
        浏览量:76773

  曾给人们带来无尽欢笑被观众昵称为“肥肥”的香港着名艺人沈殿霞,最近在香港玛丽医院病世。外界关于她的病情有种种猜测,众说纷纭,有疑为胰腺癌,有说是肝癌,有报道为胆管癌,还有消息为重症胆管炎……据曾参与“肥肥”会诊的医生透露“肥肥”真实病情为:胆管癌继发肝转移,手术切除肿瘤后肝转移癌再次复发,最终死于肝衰竭。

  胆管癌,一个在20年前听来还略有陌生的名词,如今却正以它的高死亡率和低存活期不断刷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度。肝癌是“癌王”,隐身肝脏中的胆管癌却是“癌王之王”。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01%~0.46%,肿瘤病人尸检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管癌的1.5~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管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在我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广州等几个主要城市近20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增加了3倍左右。胆管癌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关系十分密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肥胖、喜欢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女性,较同龄人更易患胆管癌等胆系癌症,因而更应高度重视。

  1、胆管癌是如何发生的

  虽然胆管癌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但是最新研究发现,体内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是导致胆管癌的内在原因,不良生活方式则是诱发起病的最主要外因。据临床调查显示,超过70%的胆管癌患者存在酗酒、偏好肉食、缺乏运动、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

  近年,人们不良生活方式的显着增多,导致了胆管癌等胆系癌症发病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体力严重透支,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会导致机体神经调节功能和代谢障碍。物质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使人们饮食结构逐渐由原来的粗粮、蔬菜向大鱼大肉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转变,大量饮酒、过多喝浓咖啡和含防腐剂的饮料也成了很多人饮食结构中的一部分。此外,人们以车代步增多,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很多人处于多坐少动状态。这些都会造成胆汁排泄不畅并大量淤积在胆囊、胆道,若身体同时伴有肥胖,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进一步增高,加重对胆道功能的影响。这样,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胆结石、慢性胆系炎症,甚至癌症。据临床统计显示,40岁以上中年人由于承担的压力最大,胆系炎症、胆系癌症相对多发,而绝经期前后的中年妇女,因内分泌及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影响了胆汁的分泌与调节,患胆系疾病的危险明显高于同龄男性,若再有肥胖情况,无疑将成为患胆管癌等胆系癌症的高危人群。

  “肥肥”近几年曾因胆结石、胆管与肝脏肿瘤先后接受过手术,她的患病可以说与她的肥胖和过大的工作压力、经常熬夜身心过度疲劳以及“贪嘴”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等一系列不良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2、胆管癌有何主要症状

  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归纳起来有四大症状:黄疸、腹痛、皮肤瘙痒及其他相关症状:

  ⑴黄疸
 胆管癌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大部分病人多因黄疸而就诊,黄疸是胆管癌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症状,约有90%的胆管癌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黄疸的特点是进行性加重加深,且多属无痛性,少数病人黄疸呈波动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为肝外胆管癌的的主要症状。

  ⑵腹痛
 半数左右的病人有右上腹痛胀痛或发热,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疼痛和发热的程度均较轻,但少数病人可出现急性胆管炎的表现。腹痛一开始,有类似胆石症、胆囊炎。据临床观察,胆管癌发病仅3个月,便可出现腹痛和黄疸。

  ⑶皮肤瘙痒
 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梢神经而致。

  ⑷其他
 伴随着黄疸、腹痛等症状,还会有诸如恶心、呕吐、消瘦、尿色深黄,如酱油或浓茶样,大便色浅黄甚至陶土色等,晚期肿瘤溃破时,可出现胆道出血时可有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者可出现贫血;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脾肿大和腹水等表现。

  3、如何早期发现胆管癌

  因胆管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比较困难,诊断常被延误。近年,由于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PTC),部分病例已能在术前得到胆管癌的诊断。

  ⑴B超检查  可显示因阻寒导致扩张的胆管和梗阻的部位,偶可探及肿瘤,但是不能清楚显示病变性质。

  ⑵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诊断胆管癌的主要方法,确诊率可达94~100%。它可显示肝内胆管情况和梗阻部位,从而明确肿瘤的所在部位和侵犯范围,还可以通过此途径插管至梗阻处取活体肿物组织做病理检查,以得到明确诊断。

  ⑶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显示梗阻远端胆管,与PTC联合应用,可显示胆管癌梗阻的范围。

  ⑷CT和磁共振(MRI)检查  能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以及腹腔淋巴结是否有转移。

  ⑸血管造影术
 它包括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脾门静脉造影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术等可以较好判定胆管癌能否切除。但不能了解淋巴转移的情况,以及肝尾叶有否受侵。

  ⑹其他检查  如腹腔镜检、血清免疫学检查及一般实验室检查,均可用于胆管癌的辅助诊断。

  4、胆管癌如何治疗

  胆管癌根据癌症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高位胆管癌、胆管中段癌和胆管下端癌,高位胆管癌约占全部胆管癌的60%至70%,最为常见。“肥肥”患的就是高位胆管癌。胆管癌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手术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该病起病隐匿,患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不适感觉,而一旦出现黄疸、腹痛等症状就诊时往往已为中期或晚期。临床统计显示,约50%的胆管癌患者一经发现,癌症就已发生肝脏或血行转移,其中仅有3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机会,无法手术的患者最长生存期限不超过两年。在可以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也仅有30%可实现5年存活。几乎所有胆管癌患者的最终死因都并非胆管癌本身,而是肝转移癌。胆管癌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差、最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5%。

  “肥肥”2006年8月接受胆管手术,之后一年,又接受了肝转移癌切除手术,肝转移癌是导致她去世的原因。“肥肥”在患病期间,仍然不注意饮食控制与合理休息,这无疑加重了病情,加速了健康状况恶化。

  5、如何预防胆管癌

  ⑴积极防治癌前病变
 由于胆管癌与胆结石,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管乳头状瘤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及时防治这些疾病显得重要。40岁以上有肥胖、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等情况者,尤其女性,应坚持每年进行肝、胆、胰、脾等腹部B超检查,以及早发现胆系疾病,对发现的胆结石、慢性胆系炎症应给予重视,及早合理治疗。胆结石时应积极采取手术取石等治疗手段,胆总管囊肿应早期行囊肿切除,尽量避免单纯囊肿内引流术,发现胆管乳头状瘤不管有否症状应及时手术切除以避免恶变。

  ⑵注意饮食
 宜多吃具有抗胆道、胆管癌作用的食物,如鱼翅、鸡肫、荞麦、薏米、豆腐渣、猴头菇等;多吃具有抗感染、抗癌作用的食物,如荞麦、绿豆、油菜、香椿、芋艿、葱白、苦瓜、百合、马兰头、地耳、鲤鱼、水蛇、虾、泥鳅、海蜇、黄颡鱼、针鱼等;多食具有利胆通便作用的食物,如羊蹄菜、牛蒡根、无花果、胡桃、芝麻、金针菜、海参等。少吃肥肉、烤肉、动物肝脏、油炸食品、甜食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避免暴饮暴食,不喝酒或少喝酒,少喝含防腐剂和高色素饮料等。

  ⑶餐后少吃零食
 不少人晚饭后喜欢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看电视。其实,人在这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若再不断吃零食,则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影响胆汁酸吸收,易致胆系疾病。

  ⑷改掉不吃早餐的坏毛病
 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导致胆结石等胆系疾病。坚持吃早餐可促进胆汁流出,降低胆汁黏稠度,减少患病危险。

  ⑸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  长期精神紧张、情绪郁闷同样会干扰肝胆正常工作,对健康不利。应学会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找到愉悦心情的渠道。

  ⑹别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影响胆道功能,工作再忙也要安排好时间,保证睡眠,劳逸结合。

  ⑺坚持适当运动,避免体重超标  如果从事轻或中等体力活动的职业,则每天应进行约1
小时的快步走或类似的运动,每周还要安排至少1小时的较剧烈出汗运动;肥胖者应控制体重。

    擅长: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大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其他各种恶性肿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及靶向治疗。
    擅长:

    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疼痛处理及营养支持,

    擅长: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如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等。

    擅长: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妇科肿瘤等恶性肿瘤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擅长:

    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泌尿生殖系肿瘤的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擅长: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淋巴瘤、骨肿瘤、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

    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熟练掌握肿瘤学的相关知识及对常见肿瘤的诊治。
    擅长:

    诊治常见肿瘤,如胃癌、肺癌、肝癌、食道癌、胰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

    擅长:

    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