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肿瘤科
加入收藏

莫让胆囊提前“下岗”

    发布时间:2017-11-02    编辑:易善永
        浏览量:88546

  据统计,我国胆石症的发病率已达到10%,其中80%为胆囊结石,而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占31.7%-71.4%。近年来,胆囊切除手术已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

  1、由于我国饮食饮食结构的改变,肉类食品摄入量大幅增加,以快餐形式出现的油炸、精面、精米的消耗量大幅增加,由此引起了胆石症发病率的大幅增长;

  2、“B超”等先进检查仪器的广泛应用,使胆囊疾病很容易被发现;

  3、不少人认为胆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留着有病变的胆囊反而容易招致癌变;

  4、目前,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及使用,使胆囊切除术由原来的开腹手术变成了“轻而易举”的小手术。胆囊真的是可有可无?胆囊有疾患都应该“下岗”吗?

  一、胆囊并非“无用之辈”

  胆囊是消化系统一个重要器官,胆囊通过细长的胆囊管与从肝脏发出的肝管相汇合,然后形成胆总管向下汇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胆总管的关系犹如河边的蓄水库与河道的关系,在“河道”的最下游,有一道“闸门”,称为胆总管括约肌,通常这道闸门是关闭的。肝脏生产的胆汁顺流而下,在闸门处受阻,再返回胆囊贮存起来。别看胆囊这个“水库”的“蓄水量”只有区区50毫升,却具有一般水库所没有的强大的浓缩功能:不断地吸收胆汁中的水分,让胆汁浓缩5-10倍,使之形成味极苦、深棕黄色的黏稠液体。当人们进餐时,食物进入胃和十二指肠后,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总管括约肌“闸门”开放,同时胆囊收缩,将高浓度的胆汁排入小肠,帮助食物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食物中的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还有钙、铁等元素均在胆汁参与下消化吸收。胆囊切除后,其部分功能可以由扩张的胆总管代偿,一般在几年、十几年内不会对机体有明显的影响,但若时间太长,有一部分胆囊功能代偿不完全的患者有可能出现上述维生素及钙铁的吸收不良,导致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病症。所以,胆囊对我们机体来说并非是无足轻重的“无用之辈”。

  二、哪些有病胆囊应该“带病上岗” 或者“缓期执行”

  1、胆囊息肉要留观后效

  自从80年代“B超”技术的普及,胆囊息肉的诊断频频出现,不少患者甚至部分医生受到“息肉癌变论”的片面误导,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见息肉就“杀”的做法,真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掉一个”。其实,经过B超检查诊断的“息肉”是大可质疑的,它们之中至少有90%属于不会癌变的“胆固醇结晶”,在B超下,显示直径为3-5毫米之“亮点”。它们本身并不是细胞,自然不会癌变,只是由于胆囊在浓缩胆汁的过程中“埋头苦干”而“积劳成疾”,真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此外,我们还应当考虑它尚有浓缩功能,可以为我们多服务几年。

  在胆囊息肉中,有10%的息肉属于腺瘤样息肉和炎性息肉,是由增生的腺体细胞组成,它们确实有癌变的可能,一般以单个息肉出现,体积较大,直径大于10毫米,临床上可能引起腹痛等症状,这种息肉应该尽早进行处理。因此,对于胆囊息肉,常以“单”、“大”、“长”、“痛”四个字来判断作为胆囊切除指征。“单”是指单个孤立的息肉,“大”即息肉最大直径在10毫米以上,“长”是在动态观察中,发现息肉在短期内较快地生长,“痛”即病人有右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符合这四个字的胆囊息肉,应该尽早作胆囊切除术,以消除后患。

  2、胆囊结石要区别对待

  在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还是胆囊结石。胆囊结石该不该手术切除胆囊?何时手术?这些不仅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专家们长期争议的问题。

  胆囊结石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在患有胆囊结石的人群中,10年内无任何症状者约占60%,20年内无症状者约占50%,终身无症状者约占40%。

  ⑵胆囊结石的癌变率并不高,约为2%-5%,而且绝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后。

  ⑶目前市场上宣传的各种溶石药物基本上无效,尤其是对于直径大于10毫米的胆囊结石更是“溶不掉”、“化不了”。而且经体外试验证明,一些具有溶石作用的药物,往往有相当大的毒性,故不应过多地希望靠药物来溶石。

  ⑷胆囊结石越大,危害不一定越大。相反,有些像米粒或豌豆大小的小结石,由于容易落入胆总管,卡在下端的闸门处,造成可危及生命的胆管炎或胰腺炎,比大结石危害大得多。

  因此,我们对于胆囊结石,应该采取以下态度:对于初次发现胆囊结石的年轻患者,应劝其不必紧张,只要没有症状,可以考虑观察几年,尽量让胆囊多服务几年。当然,一旦发生胆绞痛等症状,则要考虑切除。在胆囊“带病工作”期间,不要暴饮暴食,饮食减少油腻。50岁以上的患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切除胆囊。80岁以上的患者,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体质较差的患者,不宜接受胆囊切除术者,只要胆囊结石不引起症状,就应考虑与其“和平共处”。只是平时应在饮食中加以注意,防止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3、肝内胆管结石并非胆囊的“错”

  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所特有的一类病种。这种结石多由胆色素结晶形成,其发病原因与胆囊结石完全不同。其最大特点之一是病变在肝内,很少累及胆囊。多年来,医生在处理这类疾病时,一直犯了一个“错误”:即在清除肝内胆管结石的同时,“顺便”也切除了胆囊。其实,这种做法对防止肝内结石复发毫无效果,无异于“无过受罚,株连九族”。

  三、如何不让胆囊提前“下岗”

  为了不让胆囊提前下岗,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胆囊疾病的预防工作:

  1、合理膳食:预防胆结石,饮食非常重要。总体应限制胆固醇摄入,不宜吃动物内脏、海鲜,少吃油炸食品和糕点,少吃精米精面、刺激的辛香料、碳酸饮料、酒精等促进胃液分泌的食品,胃液会刺激胆囊收缩,增加结石的发生。饮食应讲究荤素搭配,多吃一点植物纤维,精肉和鱼类食品、河鱼。除了做到饮食有规律,劳逸结合也很关键。

  2、科学减肥:研究证实,长期过度节食可以导致营养不良,诱发胆石症。众所周知,胆汁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食物吃得多,胆汁分泌量就大;相反,食物吃得少,胆汁分泌量就少,胆酸合成率下降。另外,胆汁中的葡萄糖醛酸内酯含量减少,可以促使β-葡萄糖醛酸内酯酶的活性增高,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引起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进而促发胆石症。因此,长期过度节食,尤其是经常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是胆石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当予以纠正。

  3、适量运动: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运动少了,出门打的,上楼乘电梯,结果人们肚子大了,身体胖了,手脚笨了。研究证实,肥胖者的胆汁呈胆固醇高饱和状态,可促使结石形成。当适量运动后体重下降时,胆汁呈胆固醇不饱和状态,不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适量运动对预防胆囊结石是有一定意义的。

  总之,目前切除胆囊还属于一种“时尚”。但我们要提醒大家,不要千篇一律地将胆囊切除。在情况允许时,要“刀下留情”,以观后效。如果胆囊病变较重,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甚至发生急性炎症或癌变,而成为祸害之源,从人体的整体利益考虑,应该毫不犹豫地让其“下岗”。

    擅长: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大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其他各种恶性肿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及靶向治疗。
    擅长:

    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疼痛处理及营养支持,

    擅长:

    肿瘤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如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等。

    擅长: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妇科肿瘤等恶性肿瘤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擅长:

    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泌尿生殖系肿瘤的多学科协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擅长:肺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淋巴瘤、骨肿瘤、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

    肺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熟练掌握肿瘤学的相关知识及对常见肿瘤的诊治。
    擅长:

    诊治常见肿瘤,如胃癌、肺癌、肝癌、食道癌、胰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

    擅长:

    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