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医院: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耳鼻喉科
加入收藏

变应性鼻炎和鼻中隔偏曲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7-12-05    编辑:黄少民
        浏览量:45867

  变应性鼻炎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全球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研究报道,AR在国外的发病率为10%-40%,我国发病率为37.74%,每年约有2000万人患病,随着工业化进展、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AR的发病率有全球性增长的趋势。虽然AR并非重大疾病,但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日常活动和社会交际等有较大影响,而且由此并发的各种并发症(如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哮喘等),更是雪上加霜,因此,AR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

  鼻中隔偏曲导致鼻腔内解剖结构异常,引起机械性阻塞。两侧鼻腔长期受到不平衡的刺激,通过鼻腔感觉神经-副交感神经反射产生相关的临床症状。鼻内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峭突等,易受到不正常气流的过度刺激,引起异常的神经反射及鼻内粘膜神经功能紊乱,释放更多的化学介质,如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等,产生鼻痒、喷嚏、鼻塞等症状。同时,鼻中隔突起的峭状突或棘突刺激鼻粘膜,刺激鼻腔感觉神经末梢,诱发异常的感觉反射;鼻腔内气流异常,增加粘膜接触变应原的机会;鼻腔阻塞影响局部用药到达作用位置等。变应性鼻炎病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碱性蛋自(MBP)和阳离子蛋自(ECP)可损伤鼻粘膜上皮,使其感觉神经末梢处于高敏状态,感觉阈值低于正常。因此,鼻中隔偏曲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诱发变应性鼻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手术将偏曲的鼻中隔矫正后,解除了鼻腔的机械性阻塞,改善了鼻腔通气,去除了不良刺激而取得治疗效果。

  研究证实: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对鼻粘膜的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起调节作用的神经有筛前神经和翼管神经内的副交感部分。筛前神经可分为中隔支与鼻外侧支,它既是感觉神经,又含较多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可调节鼻粘膜血管舒缩和腺体的分泌。筛前神经鼻中隔支主要分布于鼻中隔前上部,并进入筛骨垂直板内,支配鼻中隔前上部的浆液腺。当鼻粘膜接触变应原时,两侧鼻腔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经在局部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腺体分泌增强,激起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破坏了筛前神经鼻中隔支,切断了异常的神经反射,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可以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同时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广泛剥离双侧鼻中隔粘软骨膜及粘骨膜,以及术后的鼻腔填塞,粘膜组织瘢痕形成,不仅对鼻腔粘膜分布的神经末梢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影响了神经传导,同时也破坏了鼻中隔毛细血管及腺体,降低了鼻粘膜的反应性,使之对外界的物理、化学不良刺激敏感性降低,抑制喷嚏反射,减少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流涕,这此因素都可能有利于缓解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擅长:耳鼻喉科科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鼻炎,中耳炎,鼻窦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