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加入收藏

现场心脏复苏的做法

    发布时间:2023-10-16    编辑:吕志勤
        浏览量:89404

  在任何场合下,遇到危重病人,立即拨通“120”电话,向医疗急救中心唿救,这样做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是,对于心脏性猝死(即指心脏突然停跳)的病人,即使急救车火速赶到现场,往往也为时太晚了。因为资料分析,造成心脏猝死的病人,其中12.8%为急性心肌梗塞,11.7%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8.8%为上述两种病因的综合,其余原因不明。但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猝死,均以心室纤颤、心室骤停或心脏电、机械活动分离为基本病变,结果都会导致心脏排血量减少,受其影响最严重的有冠状动脉的灌注减少及大脑、肾脏等器官,其中急需恢复血氧供应的是脑组织。因为经验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一旦大脑缺血缺氧达5—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为此,对于心脏猝死的病人,必须分秒必争。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具备初步急救常识,进行现场“心肺复苏”,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

  近些年来,在一些国家,已将现场急救心脏猝死的技术在消防队员、民警、中学生、售货员,服务人员中广泛推广普及,取得了显着效果。如何判断心脏猝死呢?

  下面几点为主要依据:

  ①病人突然晕倒、神志丧失或先有短暂抽搐;

  ②唿吸停止、颈根部摸不到血管搏动;

  ③面色苍白或发紫;

  ④瞳孔(即眼黑部分)散大。

  现场心脏复苏的做法是:将病人立即放平在地上或硬板床上,取出口腔中的假牙等物,如一人抢救,首先在病人的心前区用拳根勐击1—2下,然后抢救者将双臂伸直,右手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处,左手平放在右手背上,利用双肩和上身的力量向病人的嵴柱方向挤压,挤压力量以将胸骨压下3—4厘米深为宜,每分钟以80次的速度进行。按压心脏的同时,还要进行口对口唿吸,方法是:操作者一手在病人颈后抬高颈部,另一手捏紧病人鼻孔,然后吸口气,将口对准病人的口(不要漏气),徐缓、均匀地吹入,按压心脏次数与口对口吹气的比例是10比2。如二人同时操作,则一人挤压心脏5次,另一人口对口吹气1次。上述心肺复苏要坚持不断地进行。

  复苏成功的指标是:

  ①病人开始躁动或挣扎;

  ②大血管能摸到搏动,皮肤青紫好转;

  ③病人本身出现唿吸。这时与急救站的医护人员配合,继续救治或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

    擅长:神经系统急重疾病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处理上有很深的造诣。
    擅长:周围神经病、肌营养不良、肌炎、代谢性肌肉病、遗传性脑血管病。基因的致病性分析,基因诊断。
    擅长:治疗癫痫及其他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的脑电图、诱发电位、单光子断层扫描。
    擅长:神经内科疾病,神经遗传病,如脑血栓、脑梗塞、神经衰弱、痴呆,以及线粒体病。
    擅长:诊治神经免疫学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视神经脊髓炎、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炎自身免疫性脑、副肿瘤综合征等)、脑血管病、肌肉病。
    擅长:对神经电生理(肌电图、诱发电位)具有深入的研究。对周围神经病、痴呆及脑血管病具有较深入的研究。
    擅长:脑血管病如痴呆、偏头痛、脑栓塞、神经官能症、偏瘫等,以及对癫痫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擅长:脑血管病,疑难病,脊髓疾病,锥体外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病以及急危重症病的诊断治疗。
    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如失眠等各种类型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理因素相关的心悸、憋气、头晕头痛、腹部不适等各种躯体不适。
    擅长:脑血栓、脑梗塞、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痴呆、脑血管病、面肌痉挛、智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