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外科
加入收藏

面肌痉挛患者吃什么药好呢

    发布时间:2023-08-14    编辑:于炎冰
        浏览量:4892

  面肌痉挛症状表现为面部不自主抽搐,发病初期多以“眼皮跳”为表现,然后涉及同侧嘴角以及整个面部。通常发病为一侧面部,发病人群多是中老年人,年龄多在40岁以后。患者的面部抽搐可因劳累、情绪波动而加重,病程可迁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
  临床上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常规方法是服药,那么面肌痉挛吃什么药能停止抽搐或缓解抽搐,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治疗面肌痉挛的常见药物。
  卡马西平:临床治疗为首选药物,开始一次0.1g,一日2次;第二日后每隔一日增加0.1~0.2g,直到疼痛缓解,维持量每日0.4~0.8g,分次服用;最高量每日不超过1.2g。疼痛缓解后再减小剂量维持,维持时间应在6个月以上。
  奥卡西平:开始剂量为300mg/d,以后可逐渐增量至900~3000mg/d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苯妥英钠:对面肌痉挛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如卡马西平可靠,故不作为首选。苯妥英钠片药物副作用较大,建议开始剂量每日100毫克,每日2次,可于2~3周内增至300~400毫克。如果疼痛无缓解应停药,如果得以缓解则逐渐减量维持在6个月以上。
  甲钴胺:1500μg,口服,通常成人一次1片,一日3次,通常配合以上三种药物使用。
  综上所述均为当前临床治疗面肌痉挛的常见药物。根据面肌痉挛的病因所得,多数患者为面神经受颅内迂曲血管压迫所致面部抽搐。因此药物可缓解抽搐,但不能根治面肌痉挛。
  另外,面肌痉挛服药过程中,患者需注意饮食护理、生活规律等,不能熬夜,避免食用高热、过冷、辛辣刺激性、坚硬的食物。天凉,注意身体保暖,尤其是面部。
  若服药不能缓解抽搐,抽搐发作依然频繁,就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血管压迫因素造成的面部抽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微血管减压术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移开责任血管与神经,在两者植入减压材料,从而达到面部抽搐消失。这种手术不损伤神经,能够保留面部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目前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脑神经疾病的首选外科方法。

    擅长: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脑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脑积水、三叉神经痛等疾病。
    擅长: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脑瘫、肢体瘫痪等肢体功能障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肿瘤等周围神经疾病。

    擅长:擅长脑胶质瘤、脑动脉畸形、脑外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以及帕金森、癫痫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
    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治疗,以及舌咽神经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脑积水的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内镜枕大孔畸形脊髓空洞手术,神经内窥镜下经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癫痫外科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下手术切除脑深部及功能区脑肿瘤,立体定向下微创功能区、脑深部肿瘤病理活检。
    擅长:脑动脉瘤、脑出血、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三叉神经瘤、垂体瘤、脑胶质瘤、脑动静脉瘘等疾病的诊治。
    擅长:垂体瘤、脑瘫、脑肿瘤、脑血管瘤、脑动脉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夹层、脑硬膜外血肿等疾病的诊治。
    擅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的诊断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垂体瘤及鞍区肿瘤的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胶质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各种颅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擅长:椎管内肿瘤、颈椎病、腰椎病等神经脊柱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微创手术;脑血管疾病的介入及开放手术治疗。
    擅长:垂体瘤、脑瘫、脑肿瘤、脑血管瘤、脑动脉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夹层、脑硬膜外血肿等疾病的诊治。
    擅长:癫痫外科的术前评估、小儿脑电图、成人脑电图及颅内电极脑电图的诊断与定位,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置入后功能区定位(皮层电刺激、诱发电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