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医院: 有来医生健康科普平台 消化内科
加入收藏

怎样控制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24    编辑:刘谦民
        浏览量:472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有数据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半数的人胃镜检查有萎缩性胃炎。很多人查出萎缩性胃炎后非常担心,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人,听说萎缩性胃炎容易癌变,感到非常的害怕。那么对于患有萎缩性胃炎的人,应该怎样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癌变的发生呢?

  首先要消除或减少致病因子,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

  目前普遍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长时间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酗酒、刺激性及高盐饮食等因素有关。因此消除或减少这些致病因子可减少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胃黏膜萎缩的进展。

  尤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可直接侵袭胃黏膜,代谢产物可破坏胃黏膜,同时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有报道80%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抗体。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控制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措施,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从而降低胃癌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尽管很难短期逆转肠化生,但是对于并存肠化生的萎缩有干预作用。此外,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阻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胃癌。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一旦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毫不犹豫地彻底清除。

  其次可使用增强胃黏膜防御,延缓胃黏膜萎缩的药物

  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是引起胃黏膜萎缩的重要原因,强化胃黏膜保护因子的防御作用、促进损伤黏膜修复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环节。目前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仍无特效的药物,主要采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营养剂以及中成药治疗。

  1、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根据药物的作用分为2种:一种不吸收入血,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中和胃酸,作用时间短,常用的有:硫糖铝、铝碳酸镁、果胶铋、康复新液等;另一种吸收入血,发挥全身性作用,对外防御胃酸侵蚀,对内修复黏膜损伤,发挥长时间内源性防护作用,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糜烂愈合,常用的有:替普瑞酮、瑞巴派特、谷氨酰胺、吉法酯等。

  2、胃黏膜营养剂:常用的有维生素E、甲钴胺、叶酸、猴菇菌片、前列腺素E、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等等,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胃黏膜细胞的营养,提高胃粘膜细胞再生能力,促进黏膜更新和康复。

  3、中成药治疗:中医药在缓解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胃黏膜炎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些中成药可以逆转胃黏膜的萎缩、肠化或异型增生,缓解临床症状。常用的有:摩罗丹、胃复春等。

  第三要重视生活饮食的调理

  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进食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油炸、腌熏、辛辣等刺激性食品,长期睡眠不规律,长期吸烟、酗酒均可增加胃的负担,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加重黏膜损伤,诱发黏膜癌变。

  所以,饮食上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伤的食物及药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干果、谷物、豆类、瘦肉、鱼类、贝类和蛋类等,新鲜蔬菜含有叶酸、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可增加胃黏膜细胞的营养,促进黏膜再生。日常生活中还要戒烟、忌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心理。这样才有利于萎缩性胃炎的康复。

  最后定期复查胃镜非常重要

  因为目前尚无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特效药物,所以定期复查胃镜显得尤其重要。定期复查胃镜可以判断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发现胃癌的癌前病变,必要时可内镜下进行治疗。一般建议的复查频率为:

  1、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作内镜和病理随访;

  2、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者每1年随访一次;

  3、轻度异型增生(低级别内瘤变)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

  4、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内瘤变)者需立即复查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小结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胃癌,目前还没有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特效药物,但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也不必恐惧,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彻底清除,要重视生活饮食的调理,可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营养剂以及中成药治疗,最重要的是定期复查胃镜,如果发现早期病变,可以及时进行治疗。

    擅长:擅长:各种常见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包括慢性胃肠炎(脾虚,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寒泄泻,胃胀,胃疼,腹痛、嗳气、呕吐、烧心、反酸、便秘),西医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肝病(包括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肝气不舒,肝火旺盛,西医慢性肝炎,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胁痛、口苦,胆胃不和,胆结石)等。其他还有头痛,失眠,肥胖,颈肩腰腿痛,不孕不育,妇儿科杂症,老年病症,以及各种亚健康状态之调理,养治结合,标本兼顾。
    擅长:对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疾病有独特的见解。
    擅长:暂无擅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