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前身是大内科神经专业组,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1979年与呼吸科专业学科成立内科二病区,病床65张,其中神经组31张;1999年搬至原门诊5楼,神经内科独立成为一个科室,床位增至40张,因病员多,为了解决住院困难的问题,院方将护理部教研室调整为病房,床位扩增至48张;2006年10月搬迁至综合大楼14楼,床位扩到50张;...   展开>>

介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前身是大内科神经专业组,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1979年与呼吸科专业学科成立内科二病区,病床65张,其中神经组31张;1999年搬至原门诊5楼,神经内科独立成为一个科室,床位增至40张,因病员多,为了解决住院困难的问题,院方将护理部教研室调整为病房,床位扩增至48张;2006年10月搬迁至综合大楼14楼,床位扩到50张;2012年搬迁至外科大楼18楼,开放床位63张。神经内科创建人为卢惠民教授。卢惠民教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曾任内科副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青海分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神经病分会主任委员。卢惠民教授带领谈友芬教授、王纯莹教授、汪如源教授、俞云教授等专业团队建立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常规,开展多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并开展了精神疾病的诊疗活动,包括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撰写论文30余篇,主持科研3项,其中《青年人卒中》、《慢性硫化氢中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80年代被评为青海省优秀论文,《微量元素与癫痫关系的探讨》、《口服避孕药对青海高原人体的影响》、《癫痫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及血唾液浓度的监测》3篇科研论文被录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一书,1992年第1期(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主编发行《青年人卒中》一书。谈友芬教授于1991年至1997年任神经内科主任。谈友芬教授曾于1980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回国后加强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成立了神经内科实验室,担任《青海医学院学报》编委,着力培养年轻医师的科研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主编著作《临床神经病学》、《脑囊虫病》、《结核性脑膜炎》3本,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3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汪如源教授于1997年至2003年任神经内科主任。汪如源教授为中华医学会青海省神经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青海省司法科技鉴定委员会专家,青海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临床荟萃》、《中国康复杂志》、《中国中华医学杂志》编委,2002年被评为“青海省卫生厅医学首席专家”。汪如源教授充分发挥曾任医学院解剖教师的特长,对年轻医师熟悉掌握神经系统解剖、更准确地做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进行训练;参与科研2项,开展三新项目1项,参加编写《青海省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内科分册》神经系统疾病章节。赵秀丽教授于2003年开始全面负责科室工作,2007年任科主任,兼任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消化、神经、内分泌科党支部书记。赵秀丽教授在学科建设上建立了科内常规业务学习制度,加强对年轻医师的培养工作,有计划安排医师国内进修学习,一名医师赴意大利学习临床电生理并取得硕士学位,一名医生攻读硕士学位,提高了科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活跃了学术气氛。积极配合青海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完成脑血管病指南的普及工作,2005年组织省级CME《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展》。参与科研3项,开展三新项目1项,与中国乔治中心合作开展《急性脑出血积极降压治疗2期试验》(国际多中心项目)课题。现任中华医学会青海省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宁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经过几代专家的共同努力,神经内科在临床医、教、研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诊治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专业临床学科,在青海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神经内科承担着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癫痫、头疼、痴呆、周围神经疾病、运动障碍疾病、脊髓疾病、肌肉疾病、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及遗传性疾病等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对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进行规范化治疗,同时对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常见轻型精神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开展心理咨询及生物反馈治疗业务。尤其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CT脑组织灌注成像、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技术,使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卒中单元概念的引进,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集一体的系统标准化治疗,体现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神经内科现有医护人员34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0人,12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科室设有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室,拥有心电监护、负压吸引器、血糖仪、微量注射泵等,借助医院多派CT、MR、彩超、数字减影、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中心实验室等,为神经系统、骨骼肌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护理团队人员稳定,专业水平较高,在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护理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多、昏迷病人多、陪护多、与相关学科联系多,许多患者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和心理障碍,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应提高,在开展整体护理、生活护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加强神经功能康复工作以及心理疏导工作。科室护理人员在护士长带领下,抓业务、抓服务,精细制定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护理业务学习,使全科护士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神经内科常年承担着医学院本科班神经精神病学理论授课及临床见习、实习工作,每年完成教学任务300余学时,同时为基层单位培养人才约60余名;由在省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神经内科专家和多名从内地进修学习归来的中高级职称人员组成师资队伍,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保证了教学质量,科室曾获得教学先进集体称号。神经内科积极承担和协办各种学术活动,推动了全省神经内科领域的学术水平,2005年组织省级CME《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展》,2007年协助兄弟科室举办省级CME《慢性疼痛的诊治进展》,2009年协助兄弟科室举办省级CME《心理咨询与治疗新进展》、国家级CME《青海地区心理咨询与治疗研讨班》,2011年组织省级CME《眩晕的诊治进展》。神经内科主持开展科研3项,参与科研2项,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有计划安排人员外出进修,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并进行学术交流,多人担任青海医学会神经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省、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青海医学院学报》、《临床荟萃》、《中国康复杂志》编委等社会职务,参加编写了《青海省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内科分册》神经系统疾病章节。成果与奖励1、《高原地区老年抑郁的临床研究》,许存和、王纯莹、赵秀丽等,2006年完成,国内领先水平,荣获2007年青海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2、《微量元素与癫痫关系的探讨》,卢惠民、王纯莹、汪如源等,1991年完成,国内先进水平。3、《急性脑血管疾病下丘脑—垂体功能改变及SOD、LPO含量变化》,王志晔、谈友芬、汪如源等,1998年完成,国内先进水平。4、《高原神经系统若干疾患与微量元素及免疫分子相关性研究》,汪如源、赵秀丽为合作者,2001年完成,国内先进水平。5、《三种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青海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奖,汪如源、赵秀丽、王兰桂等,2004年完成,省内先进水平。6、《慢性硫化氢中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卢惠民、王纯莹,1986年获青海省心理学会优秀论文奖。7、《青年人卒中——附127例临床分析》,卢惠民、王纯莹,1987年获青海省医疗优秀论文三等奖。8、《高原地区夜间睡眠及呼吸功能障碍的观察》,谈友芬、王纯莹,1992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9、《青年人卒中》,卢惠民主编,1988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0、《临床神经病学》,谈友芬主编,1998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1、《脑囊虫病》,谈友芬主编,2002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2、《结核性脑膜炎》,谈友芬主编,2003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3、1989年,王纯莹教授参加援外医疗队时被评为“优秀医疗队员”。14、赵秀丽,2002年、2006年被青海医学院评为“先进工作者”。15、卢惠民、谈友芬、汪如源、王纯莹、赵秀丽、冶学兰、曾国熙、马龙、周青玉、刘代红、许伟英、李娟、仲桂英等多人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16、赵秀丽,冶学兰、曾国熙、王兰桂、高毅、马龙等被医院评为“优秀教师”。17、刘琳,2001年参加扶贫医疗队时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医疗队员”;2005年被医院评为“优秀护士长”;2007年被医院评为“十佳护士长”。18、李娟,2006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为“十佳护士”。19、韩玉芳,2007年获“三八妇女节”急救比武“优秀奖”。20、仲桂英,1997年被医院护理部评为“好护士”;2007年被医院评为“十佳护士”。21、李珍梅,2001年被医院护理部评为“好护士”。22、神经内科护理单元,2003年被青海省妇联、青海省女工委评为“岗位建功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23、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2005年度被医院评为“科研教学先进集体”。24、神经内科,2006年度获青海大学医学院目标考核“先进集体”。25、神经内科,曾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集体”或“医疗工作成绩突出单项奖集体”。未来展望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心理障碍患者逐年增多,对神经内科充满着机遇和挑战。1、专业细化。设置脑血管病组、肌病组、癫痫组、变性及脱髓鞘病组等,涵盖神经系统疾病谱,要求每组专业人员不仅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而且要熟知各专业疾病诊治的精尖技术,提高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2、继续不断完善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加强学习卒中病人的特殊护理、偏瘫病人的良肢摆放、肢体功能训练等理论和技术,最大程度减轻卒中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做好卒中预防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卒中知晓率,倡导急救绿色通道,保证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进一步加强卒中病房的建设,打造高原地区脑血管病治疗中心。3、综合医院中精神障碍的识别与治疗,直接关系着全院各科疾患的治愈好转率,因为精神障碍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而且诸多躯体疾病如恶性肿瘤、手术创伤、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均可伴发精神心理问题,如不重视或干预,躯体疾病患者严重者自杀,轻者也可严重影响躯体疾病的恢复。在综合医院中神经内科医师往往兼职精神科医师,因此,还需有计划安排神经科医师定期参加精神卫生学习班及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此方面的诊治水平。4、继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可靠,广泛开展人文关怀。医疗质量是医院、科室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线,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要强化和落实核心制度,规范各种技术操作,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文书书写》以及其他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认识,把风险防范意识落实到日常工作。消除隐患,杜绝发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努力提高全科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每位医护人员的作用和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掌握国内外先进理论及技术,最大程度满足病人对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护理工作也要更新护理理念,除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开展健康教育、整体护理、生活护理等,还应给予病人人文关怀。5、加强科室管理,树立科学管理意识。科室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有效正确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就是要做到制度化、数量化、经常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量化每个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经常督导检查,向服务要效益。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开展新技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医。6、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继续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升医、教、研整体水平。科室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做文章,根据专科发展需要,积极与国内知名的医疗机构寻求合作,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打造出1-2名省级、市级学科领域的医学专家,并做好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后备军储备工作。加强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力争学科承担主持科研项目;要求每位医护人员1-2年撰写一篇较高水平论文并发表;继续完成目前的合作科研课题;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掌握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积极开展新项目,提升科室整体水平,创造品牌。  收起>>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