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于1986年6月成立,经过23年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已形成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ICU一体化救治的综合科室,拥有万元以上先进设备100余台件,人才队伍完整,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共16人,是青海省创伤急救基地和化学中毒救治中心,是省急诊和重症医学龙头单位之一,年急诊病人4万余人,入院...   展开>>

介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于1986年6月成立,经过23年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已形成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ICU一体化救治的综合科室,拥有万元以上先进设备100余台件,人才队伍完整,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共16人,是青海省创伤急救基地和化学中毒救治中心,是省急诊和重症医学龙头单位之一,年急诊病人4万余人,入院3千余人次。第一阶段:初期阶段(1986年6月——1991年1月)1986年6月医院遵照卫生部《关于在县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的指导意见》精神,医院将门诊观察室独立,成立了急诊科,成为医院继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麻醉、肿瘤、心胸科之后的第十一个临床科室,任命原心胸科副主任雷振民为急诊科主任,原麻醉科吕冶宏同志为副主任,郝国豪同志任护士长。固定编制:护理人员12人,医师采用内、外科医师轮转制,无固定编制医师;设抢救床1张,观察床12张;抢救设备:130麻醉机1台、心电图机1台、除颤仪1台、洗胃漏斗2只;主要工作:危重患者的初步抢救,急诊分诊、转诊和临时观察。至1990年底,由应届毕业生及基层医院调入医师10名,其中内科6名,外科4名,初步完成急诊科医师配置,独立履行工作职责。第二阶段:充实成熟阶段(1991年1月——1997年9月)由于科室迁址及人事变更,科室床位增至20张,用于住院、观察,其中抢救床2张。急诊专职医师增至13人,护士18-21人,增加临时心脏起搏器、国产呼吸机2台、电动洗胃机等。急诊内科已基本具备自主抢救、收住、治疗、康复全程工作,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吕冶宏、张文元同志先后任科室主任,郁佩玲、程显智先后任护士长。第三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1997年10月—至今)1997年10月科室迁址门诊大楼负一楼,由于医疗市场的需求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院领导做出了重点发展急诊学科的决定,利用瑞典政府贷款项目,购置了大量先进设备,人员编制扩增为68人,其中医师24人,任命侯明同志为急诊科主任,设立急诊手术室,开展急诊手术。床位扩增为33张,成立EICU,设床位5张。同年成为120网络单位,承担院前急救工作。一个崭新的融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ICU为一体的自主型急救中心诞生。同时青海省创伤急救中心正式成立挂牌。2003年卫生部授予青海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正式挂牌。科室业务不断扩展,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并形成了危重病、腹部创伤、急腹症为重点的学科特色。2004年为带动医院重症医学发展,将综合ICU纳入急救中心管理范围,不断强化重症医学科的综合实力。从此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救治水平迅速提高,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逐步接近国内水平,急诊门诊量、急诊手术量、ICU入住量及业务收入居省内领先状态,并出色完成了多次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及重要保健任务,为医院赢得了声誉。2006年10月新任领导班子从医院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优化科室结构,强化科室建设,急救中心得到空前发展,科室再次搬迁新址,规模扩大,编制增至112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床位编制100张,其中ICU16张。万元以上设备100余件,年手术量800余台。业务收入近8000万元。科室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梯队日趋合理,团队力量日见彰显。这一阶段担任急诊副主任的同志有:孙家骏、秦伟、吴占庆、鲍海咏、甘桂芬、王晓临、刘凌萍、李琳业、贾国强、张呈祥;担任护士长的有:康世英、郝桂宁、刘霞、姚青、袁桂花、钱爱梅、王建平、任跃新、梅红英、丁玉兰、李玉梅、巴晓丽、马晓莉。多年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德立科、以技兴科,求创新,谋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医院利益为重心,学科发展为目标的团结协作、富有朝气的急诊团队;涌现出身患重病坚持工作几近晕倒在手术台上,并最终付出生命的白求恩式好医生张学良同志;为高原医学发展,在科研途中路遇车祸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周世雄、仇宁锋同志。更多的急诊科广大医务人员在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每天不分昼夜与病魔赛跑,以速度赢得时间,以果断获取机遇,不遗余力挽救生命、保卫健康。在非典肆虐祖国大地,在汶川震痛母亲心扉,在突发事故的抢险现场,在千里奔驰的救援路上,处处现露着急诊科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近年来,急诊科多次受到省卫生厅、青海大学、医院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共青团青海省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医疗水平是医院科室的命脉,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所有急诊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救中心的综合业务能力得到飞速提高,在省内已处于领先水平,在严重创伤、急腹症、急性高原病、急性中毒、严重脓毒症、ARDS、MODS等疾病的救治水平已与国内看齐。除常规监测外,开展NICO、PICC、BISS、颅内压监测项目,临床资料更加丰富,治疗靶点更加明确、有效,呼吸机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的技术水平日臻完善。开展的控制性膨肺、肺保护和开放策略、可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P-V曲线上下拐点的选定和最佳PEEP的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技术的使用挽救了众多危重病人的生命。亚低温治疗、脑血肿的微创治疗、颅内压控制技术在颅脑损伤患者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此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重症感染控制、院内感染监测和预防、DVT和PTE的预防和治疗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以科研促人才培养,以科研促学科内涵建设,采取教学与科研并重,临床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学习齐进,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同步的方法,强化科研能力,加速人才培养。建科以来,全科共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180篇,为基层培养技术骨干500余人。完成并通过鉴定和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共7项,其中《青海省急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干预》为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多年来,共获科研经费280万元。有12项三新项目通过评审。多年的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首先,仍以团队建设为主,努力营造张弛有度的工作环境,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学术环境,温馨和谐的医患环境,培养每一位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挖掘每一位员工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位员工都深深感悟,自己不仅是学科的建设者,更是科室的管理者,科兴院荣与自己的努力工作紧紧相关。其次,继续加强以医疗安全为重心的科室管理工作,强化疾病的流程管理和科学管理,使每一位管理者懂管理、会管理,使医疗工作责任明晰,分工到人,协调有力,合作互利。第三,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研究生点的申报工作,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强人才,以人才强学科,真正培养出一支以科学武装头脑,具有实践能力,紧跟学科动态,敢于创新的急诊队伍,做到学科的持续发展与改进。  收起>>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