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抗体阳性,病毒是0,转氨酶
2009-10-04 14:26      浏览10768次
    病情描述:
    丙肝抗体阳性,病毒是0,转氨酶69说明什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临床表现急性丙型肝炎消化道症状轻,发生黄疸型的比例低,ALT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 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指标包括抗HCV及HCVRNA. 治疗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也只有干扰素,同样应该早期治疗.临床上倾向联合用药.例如,干扰素加胸腺肽或干扰素加病毒唑片. 指导意见 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二)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三)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1)丙氨酸氨酶(ALT,曾称为谷丙氨酶GPT)是目前林装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ALT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流.血清ALT升高,对肝病诊断的特异性比天冬氨酸氨酶(AST)高,因为其他脏器中ALT含量比AST低得多.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病程中AST/ALT比值降低,提示未损及肝细胞线粒体,预后较佳.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酶升高,胆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2)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曾称为谷草转氨酶GOT)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脏,AST80%存在于肝细细胞线粒体中,仅20%在胞浆.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心肌其其他脏器细胞受损时,AST亦升高,应予以鉴别,以免此类疾病被肝炎症状所掩盖.(3)乳酸脱氢酶(LDH)肝病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4)Y谷氨酰胎酶(Y—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5)胆碱酯酶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6)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 主要由比蛋白(A),α1,α2,β及Y球蛋白组成.前4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Y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天,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则从另一角度来检测白,球蛋白各成份的相对比值,起到相同的诊断作用. 3,胆红素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L.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 5,血氨 肝衰竭时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四)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电解质 重型肝炎常见低K+,低Na+,低CI,亦可有低Ca2+,低Mg2+ ,低P2等.肝肾综合征时可出现高K+. 2,血糖 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3,血浆胆固醇 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险恶.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4,补体 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临床简则CH50和C3补体对预后有评估作用. 5,甲胎蛋白(AFP) HBV和HCV感染与HCC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AFP含量的检测是率选和早期诊断HCC的常规方法.肝炎活动,肝细胞癌变和肝细胞修复时,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进行动态观察.急性重型肝炎AFP升高时,提示有肝细胞再生,为预后良好的标志. 6,胆汁酸 血清中胆汁含量很低,当肝炎活动时胆汁酸升高.由于肝脏对胆红素和胆汁酸的运转活动不同,检测胆汁酸有助于鉴别胆汁淤积和高胆红素血症. (五)肝纤维化指标一些检测项目已在临床上应用,如3型较胶原体,4型胶原,层连蛋白,透明质酸,脯氨酰羟化酶等,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生活护理 三,预后 1,急性肝炎 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急性丙型肝炎50%—8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2,慢性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80%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病死率高达45%.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慢性丙型肝炎预后较乙型肝炎好. 3,重型肝炎 预后不良,病死率50%—70%.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病死率较低.急性重要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可达80%以上,存活者病情可多次反复. 4,淤胆型肝炎 急性者预后较好,一般都能康复.慢性者预后较差,容易发展成胆汁性肝硬化. 5,肝炎后肝硬化 静止性肝硬化可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活动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孙东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508
    2009-10-04 14:34
向TA提问

有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