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死亡因素

    发布时间:2016-04-21   来源:中华康网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起病急、变化快,需要早期作出诊断处理,任何原因可延误诊断,拖延手术时机都可使病情发展加重,可发生肠绞窄、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常危急生命。医院198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658例肠梗阻病人,其中19例(占2.88%)死亡。本文对死亡因素及预防措施加以探讨。

  一、临床资料

  本组19例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7岁,60岁以上15例,占90%;发病最短7h,最长5d,伴有休克者10例,有腹膜炎体征7例,白细胞计数17×109/L8例;中性粒细胞0.90,体温39℃以上者6例,低于36℃者5例,既往有1次腹部手术史者10例,2次5例,3次者1例,无手术者3例,16例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其中以心肺疾病最常见,达12例,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5例为单纯性肠梗阻,14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其中肠坏死12例,肠穿孔2例)。梗阻原因:肠粘连13例(其中6例为束带压迫),小肠扭转2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腹股沟斜疝嵌顿2例,术后发生20例并发症,肺部感染12例,败血症2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再梗阻1例,小肠瘘1例,急性肾功衰竭1例。

  主要死亡因素:中毒性休克7例,中毒性休克伴多脏器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1例,呼吸衰竭1例,心功能不全1例,高血压脑病1例,严重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3例,肠瘘伴全身衰竭1例,败血症1例。

  二、讨论

  1、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控制感染性休克。本组因重度感染性休克,不能逆转或因长时间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是肠梗阻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控制休克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延误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特别需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腹膜炎体征,切忌不可忽视外周循环情况,切忌不能间隔数小时不去观察病人。如果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应立即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手术机会,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2)、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人要迅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或做中心静脉插管,严密观察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脱水酸中毒,胃肠减压,尽早手术。

  3)掌握手术机会,如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应立即手术,绝对不等待病情恶化,发生典型腹膜刺激症,腹穿血性腹水才行手术。特别是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发展迅速,失去手术时机,延误救治机会,危急病人生命,深刻受到教训。应做到以下几点及时手术:⑴腹痛未减反而加重;⑵腹胀呈进行性加重;⑶腹部X线摄片观察见肠管持续或进行性扩张,液平增宽,肠间隙增大,肠腔渗液增多;⑷治疗期间反复出现梗阻;⑸频发剧烈腹痛,脉细无力,早期休克表现。

  4)、采取适宜的手术和麻醉方式,病人年龄较大,血压偏低,心血管功能不全,麻醉和手术方式选择不适宜导致血压下降休克多器官遭受缺氧性损害,应特别高度重视。这种病人只能选用全麻插管,充分给氧,对广泛粘连梗阻较严重的病人,只能行松解术,解除梗阻为主,也可行简单的肠短路或造口术,不要强行剥离,增加手术时间,以避免创伤过大,出现手术并发症,适得其反。

  2、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特别是老年病人容易引起感染、休克、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影响全身性病理改变。所以,在决定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是否有肠绞窄发生。一旦发生这种可能,手术选择在肠绞窄之前,应争分夺秒,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处理。本组病人多数合并心肺慢性疾病,因此,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尽可能在术前予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肠梗阻的病死率,提高外科治疗肠梗阻的质量和水平。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肠梗阻有哪些表现 
肠梗阻(intestinalobstruction,ileus)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