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肠粘连临床预防试验评价标准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07-04   来源:中华康网   

  腹膜粘连是腹部和盆腔手术后的常见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症状俗称为术后肠粘连(postoperative peritoneal adhesions,POPA)。预防腹膜粘膜是腹部外科手术和妇科盆腔手术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腹膜粘连预防措施包括减少腹膜创伤、使用辅助药物(降低炎症反应、抑制凝集反应、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和使用腹膜隔离手段三类。但无论采用何种预防措施,预防腹膜粘连的有效性评价则一直是临床评价的难点。武警总医院普通外科蔡晓军

  当前文献报告的术中预防肠粘连的有效性判定的标准,基本上是以“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进食情况、有无腹痛腹胀甚至机械性肠梗阻”为观察指标进行评判的,多数临床观察的时间在半年以内。仅极少数临床报告是以再次剖腹手术探查见有粘连为指标的,这些病例数至多10~20余例,多为肿瘤复发探查、再次剖腹产手术这些手术重复性强的病种,可信度还有待提高。而术后主观性的症状指标,和腹腔内是否形成粘连的关联密切性并不理想。现今临床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腹腔粘连的客观检查手段,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由于创伤性和风险性的因素,难以作为诊断技术实施。至今医学文献和典籍中没有术后肠粘连的病名,倒是由于腹腔粘连引发的机械性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故而出现了术后肠粘连患者发生梗阻还可得到相应诊治,而梗阻缓解后就求医无门的是尴尬现状。

  腹腔粘连和腹膜创伤修复是密不可分的过程,来自再次剖腹手术的临床观察表明腹腔粘连是术后早期常态现象。多数患者的粘连被吸收毫无症状,仅少数留下永久性粘连引发症状。因此早期粘连是生理性修复防御现象还是日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以早期粘连的预防为评定标准本人认为是不妥当的。

  2007年初,武警总医院普通外科设计创建了气腹造影螺旋CT扫描(Pneumoperitoneum Contrast Helico-CT imaging,PCHCT)诊断术后肠粘连的技术方法,通过人工气腹将腹内脏器与腹壁分离。因为术后肠粘连的类型主要是肠管、网膜与腹壁切口处的腹膜粘连,一旦肠管网膜与腹壁粘连,就会形成跨越气腹空间的索带结构,结合螺旋CT空间和密度分辨率的优势,可以清晰成像,从而解决了术后肠粘连的局部病理改变缺乏容积性及理化性状变化,难以被现有影像检查发现的难题,实现了影像诊断的革命性突破。由于PCHCT操作简便,无需麻醉,安全性好,实施时间能任意选择,可以作为常规检查在临床开展,为术后肠粘连的判定提供了客观依据。本人建议今后的临床腹腔粘连的预防实验应以气腹造影螺旋CT扫描为检查手段来评判粘连存在与否,观察期以术后2年为妥。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特点 
1、和手术创伤史密切相关,术前无类似症状,术后出现。有时患者先后经历多次腹部手术,如剖腹产和阑尾切除手术,可以相对明确症状和某次手术更具有的相关性。2、术后肠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