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卫生

    发布时间:2015-12-15   来源:中华康网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定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前称为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简称。再之前也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广州市脑科医院儿少精神科殷青云

  病因:

  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兴奋起来,促使患儿注意力提高,动作减少。因此,建议多动症患儿通过服药来进行有效的治疗。

  脑组织器质性损害

      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遗传因素

      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可能的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临床表现

  (1)活动过度:大多始于幼儿早期,进小学后表现显著。上课时小动作不停,撕书,把书本涂得不成样子,凡能碰的东西部要碰,喜挑逗,常与同学斗殴。

  (2)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不专心,上课时专心听课的时间短,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应。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会无故叫喊,无耐心,做事急匆匆。

  (4)学习困难:患儿智力正常,但由于多动带来学习上的困难,部分儿童存在认识活动障碍和综合分析障碍。

  病程:通常为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治疗指南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今分别介绍如下。

  ① 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即利地林(Ritalin),目前是常用药物。其每次剂量为5~20mg,每日2次,于早、午服用。超过下午5点多不用,避免引起失眠。多数患儿每日剂量为20mg以内。6岁以下一般不用。

  ② 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Dexedrine):也是常用药物,剂量为每次2.5~5mg,每日2次,早、午服用。多数患儿每日用量在10mg以内。应注意观察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副作用为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3岁以下一般不用。长期应用此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哌醋甲酯明显,但它还有些抗癫痫作用,对同时有惊厥的患者更为适合。

  ③ 另一种精神振奋剂苯异妥英(Pemoline,Cylert):对多动症认为有明显效果,其药物作用时间长,早晨上学之前服1次即可。副作用少,较右旋苯丙胺和哌醋甲酯更少引起厌食和失眠。6岁以下儿童最好不用。开始剂量为10mg,如疗效不满意可增加20~40mg。此药显效较慢,假若亦应停止观察。曾有肝脏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报告,故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④ 咖啡因:对儿童的多动症也有效,每次服用100~150mg,每日2次,但疗效不如哌醋与右旋苯丙胺。

  ⑤ 丙米嗪(Imipramine,Tofranil),安非他酮,万拉法辛等含有NE再摄取抑制作用的抗抑郁性药物,对本症也有较好疗效。可能的副作用有暂时性白细胞减少、食欲减退、尿潴留或过敏反应。12岁以下小儿不宜应用。

  ⑥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适用于有破坏性行为的患儿。

  ⑦ 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扑痫酮,适用于伴发惊厥的患者。忌用巴比妥类的镇静剂,因有时反可使症状加重。

  心理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行为矫正,父母指导,家庭治疗等亦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对患儿的不良行为要行为矫正,多予鼓励,良好行为予以强化奖励,不良行为予以消退,弱化,避免体罚。对有不良习惯和学习困难的患儿,应多给具体指导,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断增强信心。文献资料指出药物最有效,但药物与教育、行为相结合对多动症儿童更为有效。

  精神发育迟滞(弱智)

  定义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症,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其中最主要和影响最大的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认知能力所涵盖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如听、说)、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指独立运动行为能力(如吃饭、穿衣、如厕等)

  病因:

  精神发育迟滞大多数病因不明 孕期引起精神发育迟滞的常见病因包括服药 酗酒 接受放射性治疗 营养不良 病毒感染(如风疹);大致分为如下两个因素: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脆弱X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和新陈代谢障碍(苯丙酮尿症)

  2、环境因素――出生前环境(先天障碍、药物和营养不良)出生后环境(毒质、身体外伤、剥夺的影响、少女母亲)

  分级与症状

  最轻级:智商(IQ)值为69~84的儿童一般有学习困难 他们在入学前很少被检查出来 当教育和行为问题突出时才被诊断出来 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一般能完成学业 自谋生计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IQ值52~68)可能达到4~6年级的认知能力 虽然他们诵读困难 但大多数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能掌握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教育机能 他们需要辅导 支持 特殊教育和训练设备 长大后他们需要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所 虽然他们没有明显的身体缺陷 但可能并发癫痫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不成熟 不懂世故 社会交往能力差 他们的思维仅仅是形象思维 往往不能抽象思维 他们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并且判断力差 不能深谋远虑 他们容易受骗 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轻度患者常作为团伙的一员 参与团伙犯罪 有时为了充当团伙的头目 而犯下冲动性罪行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IQ值36~51)有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 给予大量的训练和支持 轻中度精神发育迟滞的成年人可以在社会中过着不同程度的独立生活 有些人通过重返社会训练所 接受最低限度的支持即可生活 而一些人则需要很好的监督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IQ值20~35)接受训练的能力较中度患儿差 极重度儿童(IQ值19以下)一般不会走 不会说话 痴呆 

  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预期寿命短 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 预期寿命长短不一 病情越严重的病人 预期寿命越短 

  治疗指南

  预防:

  一级预防: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重视孕妇保健工作,从胎儿期开始,做定期必要的检查。要防止感染、中毒、营养不良以及致畸药物的服用。

  二级预防:对于已经具有相关症状的儿童而言,可以通过创造和改变生活环境、传授相关生活技能及心理疗法来预防病情的加重。

  治疗:

  1行为疗法

  自助和适应性技能训练:是教会个体,诸如进食、穿衣和如厕这样的日常生活技能。

  步骤:1、把任务分成几小步

        2、运用逆向或正向的连锁作用(教会一步,然后在拓展至下一步直至教会完成任务的所有步骤)

        3、给予反馈和强化

  语言和交流技能训练:通常是用示意的方法,通过手势语或图片书来让那些能接受语言的孩子进行交流,同时,识别孩子的交流性的身体语言。

  休闲和社会化技能训练:是为了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如去休闲场所游玩,进行各项球类游戏运动,使用电话、财物管理、挑选衣服等方面引导他们进行社会接触。

  替代适应不良行为:通常是教授孩子正确的认知,比如,想要一杯水的话,并不需要通过采用推倒别人这样的行为来引起他们注意的。可以通过无视错误行为和奖励正确行为的形式来强化。

   

  2认知疗法

  自我教导训练:发展自我调节式的语言,这对学习、休闲和语言技能都很有帮助。比如对于一个给出的行为任务,首先对于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进行陈述和示范,其次让孩子模仿,并口中默念步骤。最后一次,是不用说出步骤,直接完成任务的所有步骤。

  对应性训练:这种训练的意图是鼓励学生将他们的言语陈述和过去。将来的行动联系起来。,可以改进他们的学习和社会行为。

  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训练:教导儿童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判定他们的表现是否适当,同时相应奖励自己。

  自我控制训练:控制延迟满足的冲动。比如,如果想及时满足就给小的奖励,如果能等待,就给大的奖励。

  问题解决训练:是一般的解决问题过程的训练,包括学习去确定一个问题,拓展可能的解决方式,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并执行。

  3药物治疗

  大部分精神发育迟滞不能进行病因治疗,只有一部分病因较明确的遗传代谢病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如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脑积水、神经管闭合不全等颅脑畸形、一些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等,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措施。

  促进脑功能发育治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能够用于提高智力的特效。常用的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药物,如r一氨酪酸、脑复康、脑活素,神经生长因子、中医的药物穴位注射治疗等,对促进脑细胞功能发育,提高智力可能有一定疗效。

  对症治疗:

    精神发育迟滞的孩子30%-60%伴有精神症状,接受教育训练比较困难,可根据症状表现,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奋乃静,氟哌啶醇等。伴有癫痛发作者,可用抗癫痛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丙戌酸钠等。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

  l        定义:

  一些孩子在婴儿早期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症状,以至于他们避免与社会接触,甚至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学习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上都存在困难。很多小孩都会自伤或者一连数小时重复同样的运动行为。

  l        病因

  1.遗传

    从家族和孪生子的研究中 发现自闭症人士的孪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从家族和孪生子的研究中 发现自闭症人士的孪生兄弟姊妹大约有10%至20%可能有轻微的自闭倾向

  2.受疾病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风疹 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风疹 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自闭症 此外 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 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 因而造成自闭症 此外 新陈代谢疾病亦会造成脑细胞功能失调 影响脑神经传递信息的功能 因而造成自闭症 还有 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 早产 难产 新生儿脑部受伤 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 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 都可能会增加罹患自闭症的机会 还有 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 早产 难产 新生儿脑部受伤 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 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 都可能会增加罹患自闭症的机会

  症状:

  1、社会隔绝:主要表现在躲避所有的社会性接触,表情感情冷漠,在婴儿期就不要求别人的注意。

  2、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儿童的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基本的认知问题,而不是社会性退缩结果。有些自闭症儿童并不存在智力缺陷,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特定能力,如对图画、数字的敏感往往高于常人。

  3、语言缺陷:超过一半的自闭症儿童根本就不说话。不会进行交互式对话,也无法进行既定主题的交流。

  4、刻板行为:自闭症儿童会毫无止境的、仪式性的、没有任何明确目的的重复有限的一些活动。对物体中的部分,而不是物体整体感兴趣。

  治疗指南

  1.心理治疗法(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Treatment

    在早期,由于心因论学说盛行,因此也直接影响到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所接受之治疗;在此时期,无论是直接针对儿童或间接针对家长,最普遍之治疗方法均为心理治疗法。但是此法并没有后续相关的研究支持其理论。

  2.医药疗法(Physical Approaches to Treatment

    由于受到主张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有关学说之影响,使得曾有一段时间,治疗精神分裂症之疗法也常被应用在自闭症患者的治疗上,因此一些治疗精神分裂之药物,也被用在自闭症之治疗。但是由于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有很大的差异,加上难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的对自闭症患者所有的症状有相当的疗效,因此在医药疗法上主要是处理自闭症患者的一些生理问题(如癫痫)、行为问题(如过动)之控制,或经由遗传谘商防范自闭症之发生等方面。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药物的治疗可以视为自闭症整体疗育的一环,经由评估、用药分析、诊断及多元之效果评量,对某些自闭症患者而言,药物疗法也可算是安全的疗法之一。

   

  3.教育疗法

    在一九六O年代末期及一九七O年代初期,由于自闭症不再只被视为精神分裂的一种或是肇因于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因此自闭症的疗育也有重大改变。取而代之的是重视有助自闭症社会人际,语言能力,及认知功能方面发展的方法。

    在教育界,开始强调自闭症适性教育之重要,在学校设施方面,亦扩大因应而涵盖学前教育,通学或住校、毕业后之辅导措施,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4.行为治疗法

    适当教育设施渐受重视的同时,以行为学说为基础之治疗方式亦开始发展,到了一九六O年代中期,制约理论已经广泛的被运用在多种儿童问题的治疗上,而自闭症儿童经由行为治疗的隔离、消弱、惩罚、差别增强等方法而改善不当的行为,包括自伤、自我刺激、过动、攻击行为等。后来操作制约技巧开始运用在自闭症患者其它能力的增进,如生活自理、职能训练等,甚至更进一步被运用在社会人际互动及语言沟通能力之训练上。虽然效果卓著,但仍有以下的问题需要考虑:

    一、许多的治疗研究几乎都是个案的报告,无法有效的对照。

    二、治疗进行多数只针对一项行为的特定变化,并未有长远、具体的影响考量。

    三、很少考虑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及个别的差异。

    四、行为变化之评量多数在治疗场所进行,未考虑能否类化到非治疗的其它场所

    五、长期的追踪辅导是相当需要的

  5.其它疗法

    尚有以下几种针对自闭症相关的特殊治疗获教育方面的技巧:

  嫌恶治疗法、物理治疗法、舞蹈治疗法、发展治疗法、语言治疗法、游戏治疗法音乐治疗法、拥抱治疗法、互动治疗法、感觉统合、回归主流、非疗养院安置方式。

  自闭症的12个早期表现

    1.婴儿6个月才出现微笑,不注意别人说话,并有运动发育落后。

    2.婴儿4个月不注视周围,常被误诊为眼盲。

    3.对声音缺乏反应,常被误诊为耳聋。

    4.孩子6个月后注视手的动作持续存在。

    5.孩子12个月后用口的动作持续存在,甚至到2―3岁还把积木放进口中吮吸。

    6.过了16个月还很热衷于故意将东西扔到地上这样的活动。

    7.过了1岁还淌口水。

    8.在清醒的情况常常有磨牙动作。

    9.有时哭声尖锐,听起来像在尖叫,或音调特别高,也有的时候哭声无力,哭声没有音调的变化。

    10.对周围事物没有一点兴趣,对玩具反应迟钝,即使有兴趣也很短暂。

    11.常常嗜睡,无目的地多动。

    12.过了1岁还是对父母或抚养者没有依恋的感觉

   

儿童和少年双相障碍的识别和治疗

      目前双相障碍在较小的儿童中的患病率并不明了。在一项少年的社区样本中,发现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大约为1%,可是,在这一样本中,亚症状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大约为5%。儿童双相障碍难于识别和诊断,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与其它精神障碍的共病非常常见,特别是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共病,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儿童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与成年人的双相障碍存在差别。

  一 、 诊断
DSM-IV-TR(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本)中儿童和少年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成人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相同。按照这一诊断标准,躁狂发作的特征为心境高涨、兴高采烈或易激惹持续至少1周,并伴有夸大、睡眠需要减少、言语迫促、观念飘忽、注意转移、有目的活动增多,以及过多地卷入到潜在性伤害后果的活动中。虽然这些标准亦可用于儿童双相障碍的诊断,但有关青春前期儿童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仍存在争议。因为这些儿童患者并不能完全符合DSM-IV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存在明显的心境不稳定和功能损害。还有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有像成年人双相障碍那样有明确的躁狂和抑郁发作。    

  近来,Leibenluft等(2003)提出将儿童躁狂症划分为4个临床表型:1个狭义型,2个中间型,1个广义型。狭义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完全符合DSM-Ⅳ躁狂或轻躁狂标准,具有心境高涨/兴高采烈或夸大,完全符合症状-病程标准。这一类型类似于成人躁狂症的表现。中间型是指具有明确的心境发作,但持续时间较短(例如1至3天),并且,心境可能高涨或易激惹。广义型则以严重的心境和行为失调为特征,患者的心境障碍是慢性的而非发作性的,而且伴有严重的易激惹,警觉性增高以及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增高。以上4种表型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它们之间在病程和疗效方面是否有差异,目前尚未确定,需要作进一步研究。Geller等(2000年)对青春前期和少年早期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93例双相Ⅰ型或Ⅱ型障碍门诊患者,年龄为7-16岁(平均1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7岁。研究发现平均发作持续3.5年。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混合性躁狂(55%),快速循环(8%),夸大妄想(50%),以及自杀(25%)。最常见的共病是ADHD,发生率为87%。有ADHD共病的患者比无共病的患者年龄更小(19.4岁对13.8岁),并且有共病的患者男性较多(98%的男性患者和69.4%的女性患者有ADHD共病)。 鉴于儿童双相障碍与ADHD之间存在明显的共病,因此两者之间的鉴别至关重要,其主要鉴别点为病程和治疗。Geller等(2002年)研究了儿童双相障碍与ADHD鉴别的临床特征。在这一研究中的样本包括:93例儿童双相障碍门诊患者(平均年龄为10.9岁);81例门诊ADHD患儿(平均年龄为9.7岁);94例社区儿童(平均年龄为11岁)作为对照组。所有这些儿童均接受全部临床评定,包括与儿童及其母亲交谈和诊断检查工具,学校报告,机构报告,以及儿科医生的记录。研究发现最能鉴别儿童双相障碍与ADHD的症状分别为:心境高涨(89%对14%),夸大(86%对5%),观念飘忽或思维奔逸(71%对10%),睡眠需要减少(40%对6%),性欲增强(43%对6%)。不能鉴别儿童双相障碍与ADHD的症状是注意转移和精力充沛。   

  鉴别儿童双相障碍与ADHD的另一种线索为双相障碍的家族史,可是,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父母有双相障碍其子女也可能患ADHD而不发生双相障碍。Chang等(2000年)研究了双相障碍父母的儿童精神病的诊断:来自37个家庭至少双亲之一患有双相障碍的60个后代(平均年龄为11岁),研究发现51%的后代有精神障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为ADHD(27%),双相障碍(15%),抑郁症(15%)。重要的是,父母双相障碍的起病年龄越早,其后代双相障碍的危险就越高。   

  在青春前期发生抑郁症的儿童可能在以后诊断双相障碍的危险显著增高。Geller等(2001年)对参与去甲替林治疗研究的72例青春前期儿童抑郁症患者进行了随访,并与28例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到成年时,在青春期患有抑郁症的儿童中有33%发展为双相1型障碍,而对照组则无1例发展为双相1型障碍。青春前期抑郁症组的双相谱系障碍(包括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以及其它非标明的双相障碍)发生率为48%,而正常对照组为7%。  

  抽动症

  定义

  抽动症是一种抽动障碍。即快速,反复,单一,复合的肌群收缩。主要表现是:先从眼肌,面肌部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继则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肢体、躯干扭动,喊叫声等,严重时出现污秽言语。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等,或有行凶、自杀行为。一般不能自愈,只有极少数到青春期才有缓解。

  病因

  1.后天因素:(1) 环境污染、饮食结构不良等;(2) 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3) 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紧张、过分悲伤、看惊险及刺激性的电视、小说等;(4) 家庭社会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或经常受父母、老师的训斥、打骂,久之社会交往缺乏自信、自尊、自爱,继而发展到学习困难、情绪紧张、行为障碍等。

  2.先天因素:(1) 遗传因素;(2) 孕妇妊娠期间的健康状况,特别是精神状况、曾用药物;  (3) 难产、早产、剖腹产所致的小儿颅脑外伤或缺血、缺氧;

  症状

  抽动常自面部开始,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刻板式眨眼、皱眉、咧嘴、做怪相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抽搐逐渐加重,并波及到颈、肩、上下肢,出现扭脖子,耸肩,甩胳膊,踢腿等,甚至全身抽搐。呼吸肌和吞咽肌抽动时可伴有各种发音,如咳嗽声、鼾声、哼声、打嗝声、清嗓音、喷鼻声、犬吠声等。有的还出现刻板式骂人话,吐唾沫及复杂的手势等。症状形式不一,表现复杂,往往是一些症状交替出现,一个阶段只有1-3个,不一定全出现,而且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我控制,感冒、腹泻、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可加重或复发,入睡后则减轻或消失。其中约半数患儿同时伴有多动症。日久则影响记忆力,使学习落后,有的患儿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停学。严重者可继发精神异常、强迫症、恐怖等。患儿多有心烦意乱,急躁易怒,爱发脾气,喜冷怕热,手足心发热,盗汗,舌红少津,口渴,便秘等体征特点。

  治疗指南

  1.       中药治疗  

  张宪斌教授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结合阴阳学说,认为抽动症涉及的脏器主要是肝、脾、心、肾,并将抽动症分为四种症型:痰热内扰型、肝肾阴虚型、阴虚火旺型、脾气虚弱型,下面分别简述如下:

  1)        痰热内扰型: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之品,肝火偏旺,肥甘厚味酿生痰浊,郁而化热,火痰上扰,阻滞咽喉可见干咳声或清嗓音及随地吐痰等。同时可伴见胸闷憋气,食欲不振,急躁易怒,头面或肢体躯干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

  治法:清热化痰。    

  2)        肝肾阴虚型:此类患儿多是先天阴精不足或后天失养,阴精生化乏源及耗损过度引起,常见症状有交替出现肌群抽动,五心烦热,睡眠不安,急躁好动、烦躁、脾气大等。

  治法:滋补肝肾

  3)        阴虚火旺型:此类患儿多为发病日久,热盛伤阴,虚火上炎引起。主要症状有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噘嘴等不自主动作,动作频繁有力,伴有盗汗、口渴、便秘、尿黄;手心脚心热,于午后加重。

  治法:滋肾阴,清虚火。

  4)        脾气虚弱型:此类患儿一般体质较差,由脾胃虚弱或脾运失健引起。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黄,消瘦,腹胀。 

  治法:健脾和胃。

  2.       饮食营养及调理治疗

  经专家临床及研究,饮食中毒及饮食不当也会使抽动症患儿病情加重或诱发,因此加强饮食营养调理对加快本病恢复有一定帮助。

  1)        不适于患者食用的食物

  煎炸类食品:煎炸类食品干燥,燥则伤津,使本已虚之阴津再耗,则对本病不利。

  肥甘原味:油腻香甜的食物易生痰浊。如油条等。

  生冷食品:生冷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

  及一些精制食品:因一些精制食品中含有大量防腐剂、色素及添加剂等。食用其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则对本病极其不利。

  2)        适于患者食用的食物

  1、动物脑子及骨髓:蒸煮均可,常食可益肾填髓,提高注意力及记忆力。

  2、鲜鱼清蒸:鱼类含有许多有益于智力开发的物质,清蒸食用,成份破坏少,有益智作用。

  3、莲子百合粥:上两药加粳米共煮成粥,每晨一次,有补脾、肾、安心神之功。

  4、茯苓山药粥:茯苓粉与鲜山药共煮加玉米面适量熬成粥,可健脾助运,以消痰湿。

  3.       西医治疗

  抽动症是西医病名。西方国家研究本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病原因一直未被确定。目前西医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并不能从病因上进行根治。其临床常用的药物是神经阻滞剂,它能阻滞多巴胺受体,进而达到控制抽搐的症状,其中,被医学界公认的、肯定的药物为氟哌叮醇和泰必利,但两者的副作用比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甚至使抽动症状加重,所以不易被患儿家属所接受。虽然西药直接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但其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抽动症状的同时也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副作用。下面分别介绍氟哌叮醇及泰必利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

  氟哌叮醇此药是治疗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一般首次剂量为0.25mg,以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给予逐渐加量。通常每天的剂量范围为1.5-10mg,由于氟哌叮醇的半衰期较长,它的临床效应一般在4-14天后才可见效。在用药的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还有其它的服药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1)胃肠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2)头晕、倦怠、思睡;(3)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4)有部分患儿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或帕金森氏样症状,如震颤、流涎、角弓反张、咀嚼困难;(5)认知障碍、口干、便秘、食欲亢进等。  当病人出现上述的其中一种症状时,应即刻中断氟哌叮醇的应用,以免引起其它不良反应。

  泰必利:泰必利是一种新型的精神神经安定剂,可对抗多巴胺在脑中的活动,对抽动症有较好疗效。服用时须从小剂量开始,约75-150mg/天,分3次服用。此药通常在一周内(甚至2个月)并无药理作用,以后应逐渐增加剂量,多数人以300mg/天为合适治疗量。此药需长时间服用才能有稳固的效果,甚至要服用几年,乃至终生。 

  药物的副作用:(1)头昏脑胀,昏昏欲睡;(2)闭经,发胖;(3)胃肠道不适、恶心;(4)长期服用者对肝功能有损害。  服用泰必利时,应注意预防副作用的发生,并且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4.       其他治疗方法

  按摩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双侧内关、神门、灵道、风池、太阳、率谷各1分钟;推小天心,清心经、肝经各300次,分推坎宫10次。

   

  用上法治疗21次,睡眠恢复正常。症状好转,继续治疗10次,基本恢复正常。

  针刺法:中医认为,小儿为阳盛之质,肾常不足,故先天肾精亏虚、饮食不节、阳明积热为主要诱发原因。手足阳明经皆布于头面,脑为髓之海,藏精明而寄元神,督统情志及全身功能活动。阳明热盛,化火生风,或精亏髓少,元神失摄,则筋惕肉*,头面抽动,不能自止。肾脉入肺,循喉入咽,故喉中有异常发音。元神无主,故有秽语。临床针刺多分阳明热盛及髓海不足两证。经过针刺可使不同区域的异常脑电图随着症状的减轻而有所改善。似乎可以说明,通过针刺腧穴可作用于脑边缘系统及锥体外系统。

  治疗方法:阳明积热型,用清泄阳明法。取穴:内庭、曲池、偏历、四白。  前三穴用提插泻法;四白用雀啄泄法;使针感向下传导。髓海不足型治以滋肾、养心、调督之法。取穴:哑门、廉泉、神门、复溜等穴。神门、复溜用捻转补法,哑门深刺1.5-2寸,上肢出现触电感即出针。廉泉用雀啄手法,使局部出现堵胀感。每日针刺1次,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治疗2周为1疗程。

  耳穴贴压法:

  主穴:肝、神门、肾、脑。辅穴:脾、胃、皮质下、枕。

  随症配穴:头面部抽动明显者加面颊、额;上肢明显者加肩、肘;下肢明显者加膝、髋;躯干抽动明显加胸、腹。

  施术:以75%酒精消毒耳廓,取0.6cmX0.6cm胶布,贴1粒王不留行籽压耳。每次取主、辅穴4-6个。根据患儿抽动部位配以相应穴位。两耳同时压籽,并嘱家长协助揉压,至耳廓发热、发胀能忍受为度。每日揉压3次,每次1分钟。每周更换1次,5次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敷脐疗法: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地龙、胆南星各15克,防风20克,人指5克,珍珠粉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药前6味放入砂锅内焙干,研成细末,再加入珍珠粉混匀装瓶备用。

  操作方法:先用温水将肚脐洗净擦干,再将制好的细末放入肚脐孔内,填满为止,然后用胶布固定密封,每3天换1次,胶布过敏时用绷带固定,不间断直至治愈。

  气功疗法:抽动症患者,抽动发作频度大多数与精神紧张有关,精神刺激还可诱发或加重。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气功疗法是较合理的。不管哪类气功,均要放松肌肉、放松思想、排除杂念、意守丹田。从气功角度看,抽动症应为大脑的

  无序化状态,通过练气功使大脑皮层功能向有序化状态转化,从而使不自主抽动得以控制。

  常见气功种类有:静功、香功、大雁功、甩手功、太极拳、太极剑等。

  患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居住环境选练一种。

  运眼法:治疗不自主眼部动作:(1)上下正视:睁眼和闭眼各上、下看6次,上看呼气,下看吸气,6次为1节,共做6节。

  (2)左右斜视:睁眼和闭眼各左右看6次,从左到右吸气,从右到左呼气,共做6节。

  (3)上左下右斜视:睁眼和闭眼各从左上方到右下方及相反方向各6次,左上到右下吸气,相反呼气,共做6节。

  (1)右下左斜视:如上,方向相反。

  (2)睁、闭正视:在正前方选定1点,如山峰、房屋、树木等,睁目凝视,然后双眼1睁1闭,睁闭1次为1节,做16节。配合呼吸。

  (6)定点正视:如上选1定点,睁目凝视该定点,自然呼吸,默数1、2、3、……16。

  5.      心理治疗

  本病所表现的症状可使患儿远离同龄人。在家里,在学校,在工作岗位,他们对抽动症状的紧张心理和被周围人讥笑的恐惧与惭愧,给他们带来了无数痛苦,使他们有受害感和抑郁、发怒。他们较正常儿童有更多的焦虑、疲劳和注意力集中困难。伴有多动行为的孩子更易发生心理问题。青春期后,被同龄人理解和接受的要求及求知欲望增加,而在病情未被控制的情况下常难以实现,使患儿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也使患者更痛苦。想到难以控制的症状,患儿会退缩,变得害羞、孤独、抑郁。随着病程的延长与年龄的增长,患儿的心理问题越显重要。所以,当发现患儿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协助治疗 。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什么是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我们都曾见过一些孩子反复眨眼睛、耸肩膀或时不时地发出单调而令人不快的声音。也许我们只是认为这是孩子的不良习惯而已。其实不然,这些孩子有可能患有抽...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