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登革热

    发布时间:2016-03-04   来源:中华康网   

  近年登革热疫情呈现上升趋势,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病例诊疗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登革热医疗救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该指南于2014年8月19日发布,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参考使用。不到2月时间,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0月11日发布第2版指南,可见国家的重视程度,这让我想起从2008年开始我们对手足口病的防治中,国家各部门及相关医护人员做出重要努力,使手足口病疫情得以控制。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3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病例数比去年同期上升4倍以上,其中广东是重灾区。广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10月12日公布最新登革热疫情数据显示,今年广东全省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超3万例。要防治一个病,首先要认识这个病,下面结合指南及工作体会介绍一下登革热相关知识及诊疗建议。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杨东新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1.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1.登革热

  (1)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  于发病后3~6日出现(从临床所见亦不绝对),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3)出血   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等。

  (4)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端坐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少尿或无尿,黄疸等严重脏器损害的表现。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  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中医针对登革热等病毒性感染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昨日发布的新版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详细介绍了治疗登革热的中医方剂方药。

  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最近在儿科急诊诊断了很多儿童登革热病例,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对控制病情起到好的疗效,具有退热快、恢复快等优势。也提示中医疗法的早期介入将更有利于病情、疫情控制。也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中医。

  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