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血缘越远,后代越聪明!

2018-04-20 14:53 阅读:2875

父母血缘关系越远,孩子会更聪明,这似乎是不少人的“共识”,果真如此吗?

这是真的。我们都知道,生物界存在着“远缘优势”的现象,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越远,两者结合产生的后代遗传优势越大。

事实上,在今天全球范围内畜牧业所养殖的动物,普遍都是通过先杂交获得优良性状、再近交选育固定优良性状、最后杂交获得商品代而来的。以猪为例,当今世界上有四大着名猪种,以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分布广、饲养量大而着称,它们是大约克夏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它们全都是通过杂交育成的,在生产中还经常将它们进行相互杂交,如兼具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血统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而在农作物领域,杂交水稻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

在自然界中,很多野生动物也会采取各种策略来避免近亲繁殖,例如将成年雄性后代赶出族群等。植物则利用风力、水流、昆虫等媒介尽可能远距离传播花粉。而且,超过60%的被子植物还有一项特殊本领——自己的花粉落到自己的柱头上则无法完成受精,这就是所谓“自交不亲和性”。

这一原则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血缘关系越近,其遗传基因的相似性越高,携带有相同缺陷基因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后代患有遗传疾病的机会也随之大大增加。两地相隔越遥远,通常意味着基因上的相似度越低,而基因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的男女婚配,其后代基因纯合的机会少,所以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也低。如今,扩大通婚圈,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已经成为了共识。

或许有人要说了,异地婚配只是降低遗传病的发生率,对智力会有什么影响呢?

瑞士着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让·保罗·皮亚杰曾总结: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外界的活动。智力存在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遗传是智力发育的基础,而后天环境的影响则使智力得以完善和发展。父母相隔远近,影响的是遗传因素。

河北省在199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调查的千余名儿童中,父母籍贯为异省的,在体格发育和平均智商方面均优于父母籍贯为同省的,其中身高优势尤为明显。在这项研究中,调查对象所处的成长环境(地理、气候、营养、经济条件等)均接近,尽可能地降低了后天因素的干扰,因此调查结果确实证明了异地通婚有利于后代身体素质和智商水平的提高。

而在生活着众多民族的云南省,也进行过比较同族和异族婚配后代的调查研究,结果同样证明异族婚配的后代,其成年后文化程度和智力水平均更高。

另一项国内研究的结论则是,父母均为本地人,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2.45;父母为同省异地者,平均智商为106.17;父母为异省婚配者,平均智商则高达109.35。

类似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同样存在,在美国,科学家们发现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中,美籍华人占有巨大的比例,进一步调查发现,混血人种较之纯种的华人后裔在工作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互相婚配,其后代平均来说更聪明。

科学家们推测,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参与调控大脑发育、影响不同方面天赋,而混血后裔可能同时兼具更多的基因信息,从而占据了优势。

但不能否认的是,影响智力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文化、教育、习俗、环境、家庭、营养等,仅仅是远缘婚配所带来的那一点优势,其实并不显着。另一方面,远缘婚配的后代只是在统计学上表现出平均智力水平更高,但针对个例来说,却并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