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反复的咳嗽,大量的痰液,有时还伴有喘息,可以概括为咳、痰、喘三大症状。“老慢支”发展下去,会引起“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三部曲,有可能导致死亡。所以必须在“老慢支”阶段就用有效的手段扭转、截断它的恶化发展,本人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中医药治疗“老慢支”非常有效,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老慢支”最初的起因多数是感冒,由于外感影响到肺,所以出现咳嗽;由于素体太阴不足,脾不健运,导致身体里的“痰饮水湿”不能够被运化代谢出去,积聚成了痰。表面上这个痰是在呼吸道里面,其实是由于脾的功能不强健而生出来的,所以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 另外,“老慢支”迁延多年不愈,必然会影响到肾,治疗离不开治肾。本人的经验是:对于顽固的反复发作性“老慢支”,用药必须重用熟地,填补精血,恢复气化之基,才是治病求本之道。偏肾阴亏者,以变通金水六君煎为主方;偏肾阳虚者以阳和汤为主方,关键在于熟地的剂量要大,才能达到既好又快的疗效。
重用熟地的处方可以参考两个方子。一个是明 张景岳先生所创的“金水六君煎”,明代之后的许多中医都说这个方子“治肺肾虚寒,年高阴虚,气血不足 + 外感风寒,水泛为痰,咳喘、多痰,神效。(太阳+太阴+少阴)”张景岳自述:“金水六君煎治虚痰之喘”“外感咳嗽,凡属少阴精血亏少+水泛为痰,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足称神剂”。这个药方对于以痰、嗽、喘为主症的“老慢支”确有效果。
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
1(太阳肺窍)咳嗽-------?
2(太阴水饮)痰非常多,喉咙里跟拉风箱似的;纳呆,舌苔腻,口干,脉滑大----制半夏12陈皮10茯苓12甘草6苏子6炒白芥子6炒莱菔子12
3(少阴精血亏虚)高龄之人,动则气接续不上,两脚没劲儿,走路软软的,重按尺脉弱-----熟地24当归12
三剂后,咳嗽消失;食欲增强;全身感觉轻松多了。为什么见效这么快呢?病人年迈肾虚,精血不足,气化机能低下,不能充分气化太阴的痰饮水湿,于是产生大量痰液;同时,体虚必易感风寒,这样内-外因素结合,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本方标本兼顾,虚实并用,所以效果显著。
重用熟地可参考的另一个方子是阳和汤,北京名医秦伯未非常喜欢用来治疗“老慢支”。他说:“阳和汤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嗽,既可解决产生痰饮的深层原因,又能针对痰多的标象。”阳和汤治疗“老慢支”效果满意,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方中用了大剂量的熟地。
曾治疗一个56岁的男性,咳喘十余年,遇到天寒就犯病,特别是冬天,原为一年一发,后来愈发愈频,甚至一个月犯病好几次。这次经过多种抗生素与止咳平喘药物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1(太阳肺窍)咳喘----炙麻黄5炒杏仁5
2(太阴水饮)痰稀白、量多,眼睑浮肿----茯苓30桂枝15生白术20炙甘草5
3(少阴精血大亏)一动就咳喘不停,不能平躺,非常怕冷,小便多而清,舌淡,舌边暗,脉迟弱----熟地45鹿角胶10 + 制附片10肉桂5。
三剂后咳嗽减轻,可以平躺下来了;但仍然食欲不振,原方加:干姜10克,砂仁10克,白豆蔻10克,以振奋中阳,再吃五剂,病就完全好了。
上面两张处方,对“老慢支”咳、痰、喘症状突出者,除了感冒发热之外,都可适用。痰多加白芥子、胆南星、石菖蒲等;气喘、吸不进气者,加沉香、别直参、紫衣胡桃、蛤蚧;稍有感冒恶寒表症症状,加荆芥、防风。
熟地这味药非常好,古代有很多有名的中医擅长用熟地。比如明代的中医张景岳,当时被人称作“张熟地”,就是因为他喜欢重用熟地。其他如赵献可、张锡纯皆喜欢重用熟地,认为大剂量熟地可使“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皆能补之”。张锡纯先生的医案中记载了用大剂熟地治痰喘的验案:邻村李媪,年七旬,劳喘甚剧,十年卧寝,每日用熟地煎汤当茶饮之,数日即安卧。目前中医治疗“老慢支”,经常借鉴于西医的感染学说,用鱼腥草、大青叶等有清解消炎作用的药物,这是不对的。熟地是填补精血良药,虽无杀菌消炎作用,但实验证明,其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细菌生长,促进自身正气恢复的效用,因为,喘病日久,元气耗散过多,蓄养不够,必然会影响到生命的根基生命的原点,认识不到这个层面,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2972123763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