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

    发布时间:2015-04-21   来源:中华康网   

  (一)发病原因

  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有数百种,其中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 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 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等:抗癌药如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等较为常见;其他如睾酮类、雌激素类、某些黄体酮避孕药、口服降糖剂甲苯磺丁脲等;抗甲状腺药以及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等也可造成药物性肝损害。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静

  (二)发病机制

  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可分为两大类:

  1.药物对肝脏的中毒性损害:此类与剂量呈正相关,潜伏期短,可直接造成肝细胞损害,导致肝细胞坏死。

  2.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害:某些药物可引起速发型或迟发型过敏反应,其过敏性肝损害又可分为“淤胆型”肝炎和“肝炎型”肝炎,其对肝脏损害的程度与摄入药量无关,潜伏期多数较长或不定 事前不能预测,此类有遗传倾向,可能由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结果。

  有关肝损害的机制概述如下:

  (1)某些药物损害肝细胞的亚微结构如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由于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的损伤,导致脂肪代谢障碍,造成肝脂肪性变及由于肝细胞膜,线粒体及溶酶体的损伤导致肝细胞坏死。

  (2)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如异烟肼在体内经过乙酰化后,分解成异烟酸和乙酰肼,后者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酶诱导剂使乙酰肼产生增多,从而增加异烟肼对肝脏的毒性,使用药酶抑制药(如对氨基水杨酸)时则药物性肝病发生率降低。

  (3)在分子水平上干扰肝脏代谢,如甲睾类同化激素、雌性激素等可造成肝内淤胆。

  (4)药物作为半抗原,造成过敏反应,药物或其代谢物在体内与肝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引起过敏反应,造成肝细胞损害;如有大量免疫复合物在肝组织内沉着,可造成重症肝炎,例如红霉素诱发的过敏反应,可发生“淤胆型”肝炎。

  (三)治疗

  1.立即停药 一旦确诊或怀疑与药有关,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损肝药物,多数病例在停药后能迅速恢复。

  2.支持治疗

  (1)注意休息,对重症病人应绝对卧床,这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2)补充足量热量,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利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3)补充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药物性肝病可伴有氨基酸代谢障碍 ,表现为血浆芳香族氨基酸浓度增加,支链氨基酸浓度减少或正常, 故补充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是必要。

  (4)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 E B等 。

  (5)解毒治疗:

    ①水飞蓟宾(Silymarin):又称益肝灵,其对部分肝毒性物质,如药物,酒精及毒素等所致的肝损害有保护作用,口服每次70mg 3次/d。

    ②谷胱甘肽(glulathiol):为谷氨酸、胱氨酸和甘氨酸三者构成的三肽化合物,可与有机物自由基结合,故可保护肝细胞膜,消除脂质过氧化,改善中毒性肝损害,防止脂肪肝形成,口服每次50~100mg 3次/d

    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细胞具有多种生化作用,临床证明GSH是一种细胞内的重要调节代谢物质,当外源性(病毒 药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时,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能通过其结合毒性基团作用以保护肝细胞的完整性,常用剂量GSH 2.4g加二磷酸果糖(FDP)5.0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1次/d 。

  (6)降酶治疗:

    ①联苯双酯(Biphenyldicarboxylate)口服每次25mg 3次/d

    ②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口服每次30mg 3次/d

  (7)利胆治疗:

    ①门冬氨酸钾镁(Potassium magnesium aspatarte):注射液每毫升含钾10.6~12.2mg,镁3.9~4.5mg,剂量成人20ml/d,溶于5%或10%葡萄糖液250~500ml中缓慢静滴 1次/d,重度黄疸及低血钾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②糖皮质激素(Glucocoticoid):泼尼松(强的松)剂量为20~45mg/d,分次口服用药5~7天后,如效果明显,即血清胆红素比用药前下降约50%,则将剂量减半,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疗程半个月左右。

    (8)其他治疗:如三磷腺苷(ATP) 20mg,辅酶A 50U 细胞色素C 30mg溶于5%葡萄糖液 静脉滴注 1次/d 必要时可酌情加用氯化钾 胰岛素

  (四)预后

  一般来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如能及时诊断,及时停药,预后多数良好,经适当治疗后,大多数于1~3个月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如延误诊治,病死率可高达10%左右,在急性肝损害中,肝细胞型预后较差,重症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死亡,若同时合并肾损害,较肝损害更为严重,发生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脂肪肝者,病死率很高。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由于临床表现隐匿,未能及时诊断和停药时,则预后不乐观,慢性肝内胆汁淤积,黄疸迁延而发展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后,预后一般不良。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肝炎影响寿命的长短吗 
我们知道乙肝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乙肝的治疗也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所以乙肝患者都非常担心健康问题。那么,乙肝病毒携带者影响寿命的长短吗?怎么办才好呢?一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