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及替诺福韦(TDF)。前4种药物国内均已上市,且临床已广泛应用,而TDF仅在国外上市,国内尚未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因此本文将对该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耐药情况等作简要的介绍。厦门市第二医院呼吸肿瘤内科赵年贵
一、TDF的PK/PD基本特点
TDF以其前体药物富马酸替诺福韦酯[9-(R)-2-(磷酸甲氧基)-丙基]腺嘌呤,或PMPA)的形式给药,是可磷酸化为PMPApp的核苷酸。PMPApp若整合入DNA链后可终止DNA链,是天然脱氧腺苷5'-三磷酸盐的竞争性抑制剂。口服给药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通过血浆酯酶转换为替诺福韦。替诺福韦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的形式清除。一项在HIV-1感染患者中的剂量范围研究表明300 m的TDF剂量是最佳的,HBV感染患者中并未行剂量范围研究。HBV患者不管是否曾予核苷类似物治疗,TDF的推荐剂量均为300 mg/d。
二、替诺福韦临床疗效
Ⅲ期临床研究102和103分别比较了TDF和ADV治疗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患者疗效差异[1-2],48周时ADV组患者均换用TDF继续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详见表1),治疗48周时TDF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ADV组(HBeAg阴性患者分别为93%和63%,P<0.001;HBeA阳性患者分别为76%和13%,P<0.001)。HBeAg血清转换率两组类似(分别为21%和18%,P=0.36),HBsAg转阴率高于ADV组(分别为3.2%和0,P=0.02)。144周时,TDF组87%HBeAg阴性患者及72%HBeAg阳性患者的HBV DNA<400拷贝/mL,在ADV转换为TDF组,该比例分别为88%和71%,总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1%和74%,持续ALT水平正常,HBeAg转阴率34%。可见ADV治疗组转换为TDF后,更多患者获得了HBV DNA转阴,转阴率可与TDF初治患者类似。
TDF为新型核苷(酸)类似物,临床研究显示其对HBV、合并HIV感染及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19]。而最新的研究也表明,TDF单独应用治疗CHB单一感染也有着较好的疗效和病毒抑制作用。由于TDF的抗HBV作用优于阿德福韦酯,耐药发生率低,且对大多数HBV耐药株有效。因此,TDF在HBV感染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有关TDF治疗单一CHB的疗效及安全性等诸多临床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针对TDF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移植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对孕妇和儿童CHB的疗效和安全性也需进一步研究。相信通过各国学者的不断协同努力,旧的药物将不断的完善和推广,新的更好的治疗CHB的药物也将层出不穷,为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带来福音。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