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

    发布时间:2015-05-25   来源:中华康网   

                                    

      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ura nephritis,HSPN)是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ura,HSP)引起的肾脏损害,以HSP的尿常规改变诊断HSPN的发病率约20%~60%[1],有15%~20%的HSPN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2]。HSPN多于HSP病程的4~8周内发生,少数发病时间可在HSP病程的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出现。临床上HSPN可伴有或不伴有皮肤紫癜,蛋白尿可以是其独立肾脏病变指标,也直接参与着肾脏的病理损害[3]。因此,长期蛋白尿是慢性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并已达成共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刘松山

      HSPN蛋白尿导致的肾损害是肾小球和肾小管双重受损,与尿蛋白及脂质沉积、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诱发肾小球硬化,或因肾小管重吸收负担加重,小管损伤形成炎症和疤痕,诱导肾纤维化有关。早期的肾脏损害可见尿微量蛋白升高,一旦出现显性蛋白尿,其治疗效果已不理想[4]。迄今西医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仍不能取得理想疗效。雷公藤制剂控制尿蛋白有一定疗效,但较长期应用对生殖系统影响尚不肯定,尤其对发病率较高且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女性、儿童宜慎用,或中病即止。

      目前,临床报道的肾炎蛋白尿以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引起的蛋白尿为主,对HSPN蛋白尿研究较少。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析入手,为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HSPN蛋白尿的方案提供中医治疗的临床思路。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古代医籍中并无HSPN蛋白尿的病名记载,根据病情演变及临床表现,本病应属“紫癜风”、“发斑”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出自后世医家根据古医籍中对上述疾病的记载,发微启蒙,结合现代研究分析总结而成。一般认为,尿中蛋白属中医“精气”、“精微”等精微物质,蛋白尿的病机应从“精气下泄”、“肾不藏精”进行探讨。《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宜藏不宜泄。”指出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宜封藏固护,否则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阴阳失调。

      HSPN蛋白尿涉及本虚、标实两方面,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为风邪、湿热、瘀血,二者共同作用,形成蛋白尿的病因病机。

      1.1 脾肾不足虚为本

      精微物质包括“精气”、“精微”,“精微”宜升不宜降,“精气”、“精微”宜藏不宜泻。精微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了先天肾的封藏功能与精微物质的关系。《诸病源侯论》有“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微出也”的描述,指出肾虚可能是精微从小便外泄的原因。《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精气、精微物质的生成、传输、封藏有赖脾、肾二脏功能的正常。当脾失统摄,脾不摄精,或脾失运化、清气不升反降;或肾虚失于封藏、精关不固,将形成脾肾亏虚、精微下泄膀胱从小便而出的病因病机。

      1.2 湿热瘀血标为实

      本病位在下焦,多有湿热、瘀血等邪实表现。医方考曰:“下焦之病,责之于湿热之论。”湿为阴邪,湿性趋下。《素问.太阳阳明论》指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以及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从理论上揭示了下焦病与湿邪、瘀血的致病关系。因此,湿热与瘀血在HSPN蛋白尿的病机演变中可互结为患,并加重了本虚不固和病程的迁延。

      本病的原发病是HSP,因失治、误治或传变迅速而出现肾脏损害,表现为脾失运化、肾不主水,水津代谢紊乱而生湿热,湿郁水停,阻遏三焦气化,血行不畅而成瘀血,湿热、瘀血并存从而影响脾、肾之藏精、固精功能,使疾病迁延难愈,也与“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传统认识相符。已有研究认为湿热与肾脏病有免疫反应的相关性[5],湿热存在则免疫反应持续发生,湿热渐退则免疫反应减轻。微观的肾脏病理改变也提示有瘀血的病变基础,表现为慢性肾脏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腔闭塞而形成的血流缓慢,并有血液的高凝状态存在[6]。

      1.3 风邪致病不可缺

      风邪虽非本病的主要病因,却是HSPN蛋白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常以感染为先导诱因,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皆属中医风邪侵袭所致。分析风邪致病的病机有两方面:其一,风邪犯肺致肺气闭郁、肺失宣降,或因风邪与湿热、瘀血相合,三焦气化失常,致脾不升清、肾不固藏,水谷精微失于常道而流溢、肾失封藏而外泄。其二,原发病HSP发病之初,外感风邪藉足太阳膀胱经入足少阴肾经,以其开泄之性直扰肾关而致精关不固;或风邪潜伏郁结肾络,每遇再感之风邪同气相招,合而发病致精关不固、精微外泄,与上感引起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在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经过循环,沉积于肾小球而致尿蛋白的机理可能相关。

      2 辨证论治思路

      2.1 补益脾肾以固涩精微

      脾虚清阳不升,肾虚精微不藏,脾肾两虚导致精微外泄形成蛋白尿,而肾虚是关键,以肾气不足或肾阴不足虚火内扰最为典型,症见:镜检尿蛋白阳性,或尿微白蛋白升高,伴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或红,边有齿痕,脉沉细弱无力或细数。本虚重视脾肾二脏,但与肺气虚失于通调水道、卫气弱不能抵抗外邪等也有关联,辨证时宜分清肾与肺、脾功能失调的关系。

      治则:健脾补肾、收敛固涩。方药:扶正补虚以参芪地黄汤合五子衍宗丸为主。收敛固涩常用:芡实,乌梅,五倍子,桑螵蛸等为要药,《本草备要》认为其功能“固密精气”。伴气阴两虚者,合清心莲子饮,常用:黄芪、沙参、地黄、葛根、莲子肉、玉竹、石斛等;阳虚病情反复久不易控制者,宜阴阳双补,左归丸、右归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白术、茯苓、淫羊藿、地黄、扁豆、芡实、补骨脂、菟丝子、巴戟天等。

      2.2 清热除湿与活血通络

      湿热与瘀血是HSPN蛋白尿的主要病理产物,既可单独为患,也能合而致尿蛋白反复难消。临床湿热常见:脘腹痞满、口干苦或有口臭、肢体困倦、身困重或下肢困重、小便短赤,舌苔厚或黄腻等,而瘀血症并不突出典型,仅见舌质暗红、紫暗,或伴有皮肤紫癜,微观瘀血症的表现常可作为辨证和治疗的依据:如血液的高凝、高粘,肾脏微血管的硬化、狭窄导致血液缓慢。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有助于扩张肾脏毛细血管,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改善血液粘稠度和肾脏微循环,抑制肾小球纤维化[7],促进抗体消除和免疫复合物代谢,改善肾脏免疫变态反应的基础,与现代治疗肾脏疾病蛋白尿采用抗凝解聚药物的思路有相似之处。治疗中发现,单从扶正补虚、健脾益肾治疗,蛋白尿的消除远远不够,而根据患者湿热、瘀血的轻重、缓急以及保持药物治疗的动态平衡,常常能提高保护肾脏的疗效。

      湿热的治则:清热化湿、清热燥湿、清热利湿。方药:湿热证当用二妙散、四妙散、三仁汤加味,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白茅根、苡仁、佩兰、草果等。中焦湿热盛者,可酌加藿香、扁豆、茯苓等;下焦湿热者,常合并有急、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尿路感染,表现为小腹隐痛、小便不畅,加泽泻、石苇、白茅根、车前草等。应当注意的是,清热除湿法应配合固护阴津。长期清热除湿有伤阴的可能,使得湿热与阴虚在本病中相伴而见,应注意清热除湿而不伤阴,酌选石斛、玉竹参、淡竹叶等。

      瘀血的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下瘀血汤加减,如果血液流变学有高粘或凝血指标的高凝指征,都可酌加活血祛瘀之品,常用药物有:丹参、红花、乳香、没药、莪术、川芎、地龙等。为加强活血化瘀的力量,必要时加用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等抗凝解聚药,有助于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减轻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从而降低免疫变态反应性炎症对肾脏的损害以保护肾脏。

      2.3 祛风透邪与入络搜风

      风邪为患,非风药不能缓解病情,宜加用宣散上焦之品以引阳气、助清气上升。治则:疏风透达、发散表邪,常用药物有:防风、桑叶、荆芥、葛根等。临床宜根据风寒、风热或风湿的偏重而随症加减:风寒者荆防败毒散主之,风热者桑菊饮、银翘散主之,湿重者二妙主之。平素体虚易感者,玉屏风散主之以益气固表、增强防病抗病能力。

      对于反复感受风邪或风邪久羁内伏肾络者,蛋白尿常经久难治,通常的祛风散邪草木之品很难凑效,属病深药浅,必须选用熄风通络、性善走窜之虫类药物,方能将潜伏足少阴肾之络脉的风邪引出逐外,常用药物有:全蝎、地龙、蝉蜕等。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虫类药有抗过敏、抗组织胺、调节免疫反应之功能,其平肝熄风止痉之力,用于伴血压偏高者,能较好地平肝潜阳、息风降压。

      2.4 标本兼顾的动态平衡

      本病脾虚、肾虚为本,风邪、湿热、瘀血为标,但病机演变中常有多种病因共存,表现为虚中挟实、实中挟虚,实际临床并没有单一病因,常是复合、多病因的共同结果,单纯补虚固摄易留邪,单纯泻实易伤正。虚、实偏重不同治疗应有所偏重:虚多邪少者补益固涩为主,邪多虚少者祛邪为主。对容易诱发本病的外感风邪,应祛风透邪为先。下焦湿热之尿路感染诱发者,应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并举。治疗中应详查及斟酌补虚、固涩、除湿、清热、活血、通络化瘀药物的动态平衡应用关系,是取得本病疗效的关键。

      3 防治和调护

      本病初期的肾脏损害,以细胞增生、浸润为主,仅表现少量尿蛋白或微量蛋白,进一步发展,肾功能实质性损害时以纤维化、硬化为主,病损组织的康复已无逆转可能。因此,对初发HSP而无显性蛋白尿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甚至预防性治疗对预防肾脏病变有重要临床意义,是降低HSPN蛋白尿发病及影响HSP最终预后的关键之处。

      本病的稳定期,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因感染引起的复发或加重。蛋白尿患者宜优质低蛋白饮食,后期伴水肿、高血压者要限制水和食盐的摄入量并控制血压,重视经过循证医学验证有效的ARB和ACEI的预防性治疗作用。

      HSP是HSPN的原发病,因此本病可伴有或不伴有皮肤紫癜,伴有紫癜者对HSP的控制有助于降低HSPN蛋白尿的发病率和病情程度,但不属本文讨论重点。

      4 结  语

      HSPN蛋白尿由HSP发展演变而来,蛋白尿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与本病的预后直接相关。经过反复的中西药治疗,患者每呈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症,对HSPN蛋白尿的治疗应重视补虚固涩与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及预防性治疗在本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熊炎炎,赵晓东.小儿紫癜性肾炎诊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3,13(3):184-185.

      [2] 夏晓红,鲍华英.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2):1824-1825.

      [3] 安照华,车旭东.温肾消白散治疗肾炎蛋白尿127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9):59-60.

      [4] 施同爱,周振祥.早期干预紫癜性肾炎的临床对策及探讨[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5,4(2):159-161.

      [5] 李绍华,董保华,余超,等.从湿热与血瘀论治肾炎蛋白尿[J],山西中医,2008,24(11):31-32.

      [6] 张爱娥,云鹰.过敏性紫癜肾炎凝血机制研究[J],医学综述,2005,11(2):173-174.

      [7] 魏  铭,刘丽华,侯爱芹.中医治疗肾炎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中医,2002,34(9):5.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紫癜性肾炎症状包括哪些 
紫癜性肾炎,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所引发的变态反映,或为某些药物、食物等过敏,或为动物花粉、虫咬、冰冷安慰等引发。约1/3以上可出现肾损害,其预后主...